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湖南省期末题
上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太后诏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吾不才,夙夜累息,常恐亏先后之法,有毛发之罪吾不释,言之不舍昼夜,而亲属犯之不止,治丧起坟,又不时觉,是吾言之不立而耳目之塞也。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无香蕃之饰者,欲身率下也。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敕;但笑言‘太后素好俭’。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耩(褠,音gōu直袖的单衣),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知臣莫若君,况亲属乎!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固不许。帝省诏悲叹,复重请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太后报曰:“吾反复念之,思令两善,岂徒欲获谦让之名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今祭祀则受太官之赐,衣食则蒙御府馀资,斯岂不可足,而必当得一县乎!吾计之孰矣,勿有疑也。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上乃止。
太后尝诏三辅,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闻。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格之色,然后加谴。其美车服、不尊法度者,便绝属籍,遣归田里。广平、巨鹿、乐成王、车骑朴素,无金银之饰,帝以白太后,即赐钱各五百万。于是内外从化,被服如一;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四十六,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欲身率下也——率:约束
C.吾计之孰矣,勿有疑也——孰:通“熟”,仔细
D.其美车服、不尊法度者——美:使……变得很美
2.下列各组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且人所以愿封侯者——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C.其美车服、不尊法度者——则或咎其欲出者
D.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3.对文章中加粗的文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B.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C.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D.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马太后不但自己生活朴素,对身边的人要求很严,见到问起居的外戚随从很多;看到外戚家的仆人穿戴比自己身边的人还好,很不满意。
C.马太后认为,外戚家无论是祭祀所需还是平时生活用度,朝廷都已经有了很多赏赐,不必再封爵位。何况当时天下灾害多,谷价高。劝皇帝以天下为重,使皇帝放弃了封舅舅爵位的念头。
D.皇帝看到广平、巨鹿、乐成诸王都很简朴,就告诉了太后,太后对这几个王进行奖励。马太后崇尚节俭,对当时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吾言之不立而耳目之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于乱吏治者,以法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C
3.B
4.A
5.(1)这说明我的话不起作用,我的耳目被蒙蔽啊。
(2)(我)之所以不对他们进行斥责,只是取消r他们每年的常例钱罢了,是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他们自己暗中感到惭愧。
(3)马氏亲戚有请托郡县办事、妨碍公务的,(地方官员)按照法律处理后再报告。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上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太后诏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吾不才,夙夜累息,常恐亏先后】;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孙樵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笼筦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划②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划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③,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绵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是。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④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日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日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交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⑤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注]①筅:同“管”。榷筅,指对某些物资实行专卖管理。②划:同“铲”。③常赋:指按规定要交纳的赋税,与临时增收的苛捐杂税相对。④传符:古代官员、使者外出,按品级给券由各地驿站供应食宿、车马。⑤膺命:承受皇帝诏命。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C.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视:和……一样
D.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道:道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D.为指白枉直——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本文还概述了何易于助民治丧、尊老问政、立遣竞民、为政简约等情况,使人物形象更趋完整、丰满。
C.邑民责问孙樵何易于“考止中上”的原因,听了孙樵的解释,邑民心悦诚服,微笑着离去。
D.本文详略交叉,虚实相应,事理相连,情理相生,将一个普通县令的政绩、遭遇放到全国官吏的横断面上来考察,放到漫漫历史长河中来评述,平实朴素而又举重若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斜线(/)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余 居 长 安 岁 闻 给 事 中 校 考 则 日 某 人 为 某 县 得 上 下 考 由 考 得 某 官 问 其 政 则 日 某 人 能 督 赋 先 期 而 毕 某 人 能 督 役 省 度 交 费 某 人 当 道 能 得 往 来 达 官 为 好 言 某 人 能 擒 若 干 盗 县 令 得 上 下 考 者 如 此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己复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诲人不倦》)
(1)从以上文字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②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③;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缔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缔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ǔ):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智伯不悛,缔疵请使于齐——悛:悔改
C.谋出二主之口,人臣之耳,何伤也——伤:妨碍
D.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致:归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 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 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
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 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 ⑥智伯以缔疵之言告二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
唐河店妪传 [宋]王禹偁 | ||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日“静塞”,在雄州日“骁捷”,在常山日“厅子”①。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1.下面句子中划线实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兵兴以来,始防捍之——兵:军队 B.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壮:认为……很壮观 C.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俟:等到 D.贻于有位者云——贻:赠与 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 ||
A.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本文作者娴熟地运用典型概括的方法,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巧妙***敌的老妪形象,又以一个人的典型特征来概括整个边民的精神状态,不于大处着笔,而从细微处见精神。 B.本文是一篇策论。作品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以一老妪之勇推及边民之勇,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嘉其勇”和“削其勇”的不同后果,最后表明作者的态度:参与治理国家的人,要想表明自己的忠心,就要在边民之勇上留心。 C.本文在内容上既强调了边民之勇在迎击敌寇中的重要性,又理性地指出加强对边民控制管理的严峻性。作者以史实为依据,说明统治者若不重视地方武装,不仅战斗力削弱,甚至还会发生内乱,则国家安全堪忧。 D.作者王禹偁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言。这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在批评当时“有位者”削弱边民力量的错误做法时,毫不隐讳;在向“有位者”献治军之策时,又十分坦诚,体现了一种忠毅的人格力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播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罐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罐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愿亟窜之远方——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旌:表彰 C.国之童事,黜幽陟明——陟:提升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