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上海模拟题
⑵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⑶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⑷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⑸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③,回、赐④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注]:①乡啬夫:乡里掌听讼及赋税的官员。②图纬:汉儒多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③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④回、赐:指孔子学生颜回和子贡。子贡原名端木赐。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常诣学官( )
②玄因从质诸疑义( )
③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 )
④遣使要玄( )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山东无足问者——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B.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因从质诸疑义
C.乃入西关——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
D.皆得所未闻——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⑸段中划线句“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的言下之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全文,概括郑玄的性格、品质。(每空不超过4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质(问、询问)
③辟(征召)
④要(邀请)
2.C
3.①(应劭)自我引荐说:“我是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
②袁绍于是就推举郑玄为茂才,上表奏请皇上拜郑玄为左中郎将,(郑玄)两个官都没有去做。
4.要做我的学生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而且不以做官为荣。
5.好学上进;厌恶做官;为人正直;性格耿直;不畏权贵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郑 玄 传(节选) ⑴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①,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始通】;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清)马其昶
⑵辱书乞言于我,并承惠《中州名贤集》③,多荷!多荷!仲鲁虚受之怀犹昔也。贤者进修之诣,岂一谈之顷所能测?又其昶方自愧德业无所就,虽欲效前时,有不知所为言者,顾盛指④不可不答记。尝与孙佩公语:“境遇困人,贤者不免。”佩公深感动其言。盖非独贫约为困也,脱蓬累⑤而之显,其困乃弥甚。《易》曰:“困于金车,吝。”⑥孟子之称大丈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足下不移之操,吾既见其然矣,继自今当更有以观足下之处显也。《诗》不云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士未有不始终坚持一守而能有立于世者也。
⑶其昶开春即南返,自北归隐故山,与公等盖日远矣。天寒,惟朝夕珍摄。不宣。
[注]①嚵(chán)焉求哺:意为小鸟饥饿,张口求哺。 ②尝鼎一指:满鼎的食物,却只能用手指头沾来尝一尝,不能吃饱。 ③《中州名贤集》:金代诗人元好问所编诗集。 ④指:通“恉”,情意。 ⑤蓬累:飘泊流落。⑥金车:古代诸侯亲迎时所乘的礼车。吝:悔恨。
1.下列分析文章第⑴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善相旌,过相敕”与下文内容有内在联系。
B.忆往昔交游,叙离别之情,使全文情理交融。
C.小鸟求哺的比喻突出了作者渴求相聚之情。
D.因为不能长期相处而心生怨恨乃人之常情。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能遇事就退缩,否则不能最终成功。
B.事情都有它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C.腐朽生活不能有开头,否则就不得善终。
D.浪费习惯一旦养成,到最后就难以克服。
4.第⑵段中引用《易》中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本文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葆。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予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见夫子乎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见其二子焉
D.图穷而匕见
2.下列虚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B.子路拱而立
C.***鸡为黍而食之
D.植其杖而芸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点下列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原句: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眷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联系全文,回答文章的中心思路及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虽然是语录体,但却表现了极强的文学色彩,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要的语言评述孔子弟子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迭,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肜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下列两句话分别蕴涵了什么哲理。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加以理解,并回答问题。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自己的角度,谈谈对选文的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姐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腾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腾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B.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
C.三日不听政
D.则吾犹可以止
2.下面对文章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B.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钮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取了他的建议,先送女乐和纹马给鲁国。
C.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D.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我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最新试题
- 1如图所示,是全集,是的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为A.B.C.D.
- 2将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1cm,2
- 3词类活用。 ①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小题满分13分)已知函数 (1)若在上是减函数,求的最大值;(2)若的单调递减区间是,求函数y=图像过点的切线与两坐
- 5假如1担米能和20尺布相交换,是因为它们A.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B.使用价值量相当C.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D.无差别
- 6大熊猫活到十岁的概率是0.8,活到十五岁的概率是0.6,若现有一只大熊猫已经十岁了,则他活到十五岁的概率是A.0.8B.
- 7某玩具工厂有四个车间,某周是质量检查周,现每个车间都原有a(a>0)个成品,且每个车间每天都生产b(b>0)个成品,质检
- 8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B.过群居生活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会使用天然火
- 9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段后面的横线上续上适当的议论,必须用上“外部环境”、“内心世界”两个关键词。(不超过50个字)鱼的
- 10晴天的上午,将盆栽植物的某一枝条套上一透明的塑料袋,扎紧口:(1)下午打开袋口,将一带火星的木条伸进袋内,木条复燃,说明
热门考点
- 1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008年10月 ,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赴京上访时,被镇
- 2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b满足式子.
- 3Exercise is _______ as any other to lose unwanted weight.[
- 4废水中含有油类、氰化物、硫化物等常用的处理方法是A.物理方法B.氧化还原法C.沉淀法D.生物方法
- 5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问题(请注意问题后的词数要求)。When your toothbrush is at the end
- 6如图所示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 7下列有关泰姬陵的说法,错误的是A.泰姬陵的建筑反映了印度教的建筑风格B.泰姬陵是一座陵墓清真寺C.泰姬陵位于印度境内D.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菜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
- 9设等差数列{an}中,a2=-6,a5=6,则当数列{an}的前n项和Sn有最小值时,n等于[ ]A、2 B、3
- 10The number of visitors_________ small today, but a number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