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留侯张良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嫠王、悼惠王。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留侯张良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嫠王、悼惠王。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日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日:“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竞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甚  益:更加
B.吕后留侯,乃强食之   德:感激
C.我欲之,彼四人辅之   易:看不起
D.虽有矰缴,尚安所    施:施用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张良“与汉有功”的一组是(  )
①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②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③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
④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
⑤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⑥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少年就显出了不同一般的见识,因为自己家族世代相韩,他就用尽家财,为韩报仇。
B.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刘邦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安排,没有废弃太子。
C.辅佐太子的四个人,虽然自己说是因为太子仁孝爱士,其实是张良出谋划策劝说太子找来的。
D.张良对汉朝有大功,但是他不居功自傲,而是急流勇退,愿意退隐,不过吕后不同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起去,罢酒。竞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B
4.(1)陛下轻幔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
   (2)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3)正值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便竭力让他进食,说:“人生一世,时光有如白驹过隙一样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这种地步啊!”(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留侯张良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嫠王、悼惠王。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
③李牧连
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正确意思是(   )
A.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B.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全是因为用兵的效果啊。
C.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D.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都是它用兵的效果啊。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六国的先后破灭,在作者看来都是自身“赂秦”的恶果。
B.“燕虽小国而后亡”,原因是采用了与秦相抗的策略。
C.李牧“以谗诛”才导致赵国灭亡。
D.“向使三国”中的“三国”是指齐、燕、赵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和秦国相抗,但“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矣(困窘)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
C.未可专罪秦也         不赂者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子孙视不甚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A.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闻吾学    废:停止
B.闻马数万骑驰过  介:铠甲
C.尚心不自禁    掉:振奋
D.中国之人不也   测:观察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昌言对“我”学业关心鼓励的一项是(   )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③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追忆自己与石昌言既是近邻又是亲戚,且得到昌言的关心和鼓励,两人关系融洽,情感深厚。
B.石昌言作为外交使节出使异域,苏洵为他身负外交重任而高兴,并流露出了对他在外交场合建立功勋的敬仰和赞颂。
C.文章用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劝喻石昌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识破敌国的阴谋,在非常时期采取果断措施,英勇善战,不辱使命。
D.这是一篇临别赠序,叙述事件形象具体,采用借古喻今和引用名言的写法,表达主旨深刻,文章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尔无忘乃父之志 ②独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B.①盛锦囊     ②而此独钟名,何哉
C.①而智勇多困所溺 ②余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①尔其无忘父之志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B.忧劳可以国     兴:兴盛
C.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着
D.而皆晋以归梁    背:背着
3.下列对原文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序主要论述后唐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阐明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本文为了总结历史教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并非无病***,而是寓有无穷的感慨,既是史论,又是针对现实而发的政论。
C.本文紧紧抓住一兴一亡的对比,十分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虽是议论文,所举的人物极富形象性,神态如生,如写李克用寥寥数语表现了他愤恨填膺的神态。
D.本文意在告诫当朝者吸取“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后唐灭亡的覆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贱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义于君子(推行)
B.罪大恶极,小人矣(的确,确实)
C.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怎么,哪里)
D.不逆情以誉(求取,谋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②其囚及
B.①是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②是君子之难能
C.①是上下之情也           ②吾见上下交相以成此名也
D.①纵来归              ②又纵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阐述欧阳修对唐太宗“纵囚”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