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梅花岭记〔清〕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东省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梅花岭记
〔清〕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禄等诸将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节选自《鲒埼亭文集选注》
注:①即史可法,崇祯进士。清兵入关后,坚守扬州,城破被执,从容就义。死后谥“忠烈”。②即唐代颜真卿,被叛将李希烈***害。③即南宋文天祥,坚持抗元,兵败被***。④即史可程,史可法弟,清兵入关后降清。⑤封建时代对改朝换代的说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威慨然之   担负承担       
B.汝诸孙中      列入家谱
C.被至南门    捉拿拘捕       
D.皆忠烈之名      依托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集诸将语之曰/忠烈大骂
B.遂诸将所拥而行/神仙之说,所谓蛇画足
C.谓颜太师兵解/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
D.城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白帽/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称项燕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忠烈公“忠烈”的句子是(         )      
①吾誓与城为殉
②忠烈大呼“德威”
③我史阁部也
④忠烈大骂而死
⑤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⑥无不泪下如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材典型,精心叙写了史可法城陷前后的三件事,环环相扣,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中彰显人物英雄本色。
B.抗清将领孙兆奎与降臣洪承畴的对话,看似与忠烈关系不大,实则以洪的卖国求荣来反衬史的临难不苟慷慨赴死。
C.在叙写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及影响后,作者将其与颜太师、文少保并列,高度赞扬其浩然正气及永垂不朽的精神。
D.文章结尾叙写史可程夫人不堪受辱、断然自裁之事,意在阐明史可法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对后人的激励。
答案
1.D
2.D
3.A
4.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梅花岭记〔清〕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 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④胁肩:耸起肩膀,故作恭敬,形容逢迎的丑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深山之中                 特:特别    
B.信道未                         笃:诚挚    
C.不其为廉                     害:妨碍    
D.是求也                         显:显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隐乎        翼垂天之云    
B.今夫乾没氏属         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C.子何疑焉       犹且从师而问    
D.请以韩伯休之事终说       而余亦悔随之
3.下列四句话,最能代表作者对娄公评价的一句是
A.娄公是“初机之士,信道未笃”的山林小隐。
B.娄公是“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的假隐士。
C.娄公是“鬻书以为食”“以诗酒游诸公”的古之隐士。
D.娄公是“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的隐士。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借韩伯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同时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王肃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还京,拜光禄大夫。卒,赠齐州刺史。(选自《北史》)
【注】①鞍桥:马鞍。②汉祖扪足:汉高祖在楚汉战争中,曾有一次被射中了胸膛,为了不动摇军心,就装作被射中了脚趾头,摸着脚趾头而向士兵喊话,激励他们对敌作战。③马援、充国:马援,东汉名将,有“马革裹尸”的典故;赵充国,西汉名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仲之而不为报             让:责备 
B.自将马步千人,南仙琕             逆:背对 
C.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解城围          规:谋划 
D.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             听:接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永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永分兵付长史贾思祖 
B.有友人与书而不能答                  中山王英征义阳   
C.有友人与之书不能答                  请洪仲,洪仲让之不为报 
D.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贼俯射永,洞左股
3.下列选项中属于表现傅永“善用谋略”和“勇猛坚毅”的一组是(        )
A.①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②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B.①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               ②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   
C.①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②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 
D.①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   ②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表现了傅永从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到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的转变。傅永年轻时没什么文化,连一封信也不会答复。后发奋读书,从而使自己变得“兼有才干”。
B.涡阳之围时,傅永提出抗敌措施,因不为其他人所认可而吃了败仗。虽处败势,傅永仍运用谋略进行反击,打击了敌人的锐气。由此,傅永后来虽被免官,但很快又被诏任官职。
C.义阳之战,再次显示了傅永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的性格。他以“汉祖扪足”的典故激励士兵,一句“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充分表现了他强烈的自尊心。
D.晚年的傅永对自己担任的恒农太守一职很不喜欢,常发牢***,在用人方面他不擅长,因此在任期间没有什么声誉。而他死后朝廷追封官爵,可见还是一个被肯定的人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岂页  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顾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注:①禊,古代风俗,于三月上巳(魏以后是三月三)在水边洗濯,以祛除不祥。
1. 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      望:名士
B.帝乃使导躬循、荣        造:到……去
C.每至暇日,相出新亭饮宴        要:通“邀”,约定
D.乃相拜于道左        率:表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国。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B.琅邪王仁德虽厚,名论犹轻。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C.虚己倾心,招俊义。  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
D.相率拜于道左         平明,汉军觉之。
3. 王导促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有(      )
①导每劝令之国    
②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③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④导劝帝收其贤人  君子    
⑤每劝帝克已励节,匡主宁邦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②④
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导出身名门,自幼见识出众,气量弘远,为人所称道。
B.王导看到天下已乱,于是全力支持当时为琅邪王的元帝,并深受元帝的器重。
C.为了提高元帝的名望,王导让元帝在上巳节去观看洗濯,带了许多名流跟在后面以壮声威,从而使江南人士纷纷倾心归附。
D.一些过江避乱的士人,悲叹国家残破。王导训诫他们应努力效忠朝廷,光复国土,而不要只是相对而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堆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刽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恳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辂石城为锋,齐岱为愕,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先,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嗅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乏。”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官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人殿门不     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前/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甚矣,汝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D.太子乃见王/赢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锐,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圉何求而不得也!   
                                                                                            
5.庄子所说的“剑”,实际上是对好勇斗狠的“匹夫之勇”的讽刺和批评,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所谓“勇敢”的人,你对他们是怎样看待的?请谈一谈。(200字左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捞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日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日:“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面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惩罚   
D.元吴攻延州,武事久      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久不得②周怀政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早,问何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4.李迪以其胆量勇气成就美名,一个新时期的青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颏有坚持正义的勇敢精神。你是怎样认识勇气的?请结合实例谈一谈。(不少于200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6处)。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