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 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不同。
B.(1)句 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分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所指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④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 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1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2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 ,见解极为深刻。
答案
1.B
2.B
3.B
4.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注:①洽闻:见多识广。②繁声:音律轻妙多变的乐曲。③郑声:原指春秋时代郑国的音乐,后世称淫靡之音。④雅颂:儒家所认为的正统音乐。
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清行称/致:得到
B.于是召谭议郎、给事中/拜:拜见
C.不与席而之曰/让:责备
D.而今数郑声/进:演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弘闻之不,悔于荐举
B.吾所以荐子者
C.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D.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后不复令谭给事中/言既矣,至于暴矣
B.谭顿首辞谢,良久遣之/度我至军中,公
C.望能忠正导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自戒
D.弘闻不悦/师道不传久矣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宋弘恪尽职守、不徇私情的一组是(    )
①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②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
③谭至,不与席而让之
④谭见弘,失其常度
⑤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弘能恪守礼义,为人不苟。怒斥桓谭是其不苟处;引咎自责是其不苟处;面责皇帝,仍是其不苟处。
B.桓谭受到宋弘的责备后,在朝廷宴会上,当光武帝命他鼓琴时,他见到宋弘而“失其常度”,说明桓谭仍有羞耻之心,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C.宋弘多次举荐贤能,同时又是一位不徇私情、正直不阿的良臣,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D.光武帝刘秀听了宋弘对自己的委婉的规劝后,便面有愧色,表示歉意,并有了“不复令谭给事中”的实际行动,对于一个封建皇帝来说,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中的一段,完成下面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思矣
B.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C.登高
D.顺风
2.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
3.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
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
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文段的说明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文段中作者首先申明,他之所以不死,并不是顾念父母妻子,而是缺少就死的勇气,且著书立说的终生大业还未完成。
B.在该文段中,司马迁对生命和事业作了坦然而又自信的表白,他隐忍苟活是因为“私心未尽”“文采不表”。
C.该文段作者主要是向任安表述自己蒙羞受辱的沉痛心情,同时也申述了自己遭受极刑的原因。
D.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作者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是令人崇敬的,但其中多多少少带有封建社会中普遍的功名思想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这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错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鸣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注]:《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明]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礼义,廉耻/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卿相/致:招来、使……来
C.羌性贪而吏清/贵:推崇  重视
D.前有八都尉好财货/率:一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国灭亡/度我至军中,公
B.国家有不亡者乎?/而无忘乃父之志
C.使马如羊,不入廐/农人告斜春及
D.有不始贪求者哉/夫圣人者,不凝带
3.下列句子中,上下句之间语意义关系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②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③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④使马如羊,不以入廐
⑤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擅长搞阴谋诡计,好投要取巧耍花样,这归根究底缘于他们的无耻,正因为无耻,所以也就无所不为了。
B.“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文章用比喻的形式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世道衰微、风雨如晦、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C.颜之推对齐朝那位士夫的教子方法十分不屑,他对儿子所说的一番话的意思是,自己坚决不会效仿如此教育方法,也不希望儿子像那个齐朝士夫的儿子一样发展。
D.管促把廉耻作为维系国家命脉的支柱,欧阳修结合士大夫在国治理中的作用对廉耻与国家败亡的内在联系作了透彻的阐释,而顾炎武认为士无耻就是国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 以乱则凶。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④,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注:①应:适应。②疆本:疆,通“强”;本,指根本,农业生产。③养:指养生的东西。④动时:指耕作适时。⑤病:有“害”的意思。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应以乱则凶/之:它(指自然规律)。
B.道而不忒/循:遵循、依照。道:规律。
C.道而妄行/倍:通“背”,违背。
D.寒暑未而疾/薄:不丰厚。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天行有(         )
(2)不尧存(         )
(3)则天不能使之(         )
(4)妖怪未至而凶(         )
(5)故明于天人之(         )
3.这段文字表明了《荀子》怎样的观点?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