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化经典阅读,按要求作答。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福建省期中题
文化经典阅读,按要求作答。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1)下面各项对选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两段文字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
B、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处在那个位置上,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C、孔子指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使用刑法只会使人不会犯罪,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则高明得多。
D、本章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
(2)孔子还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把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比作风,百姓的道德品质比作草,强风吹来,草就会随风倒下,这说明用执政者的道德力量能感化征服百姓,这样百姓就能“有耻且格”。这是孔子“道之以德”的形象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文化经典阅读,按要求作答。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3.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
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 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 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 您曾经 对晋君 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4.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6.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
A.怀才不遇,牢***满腹
B.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7.用原文填空: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 、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a.亡郑,对晋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存郑,对秦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a.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晋文公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敌众 我寡,奈何而可/奈何:怎么办
B.焚薮而,岂不获得/田:打猎
C.而尊贤/反:与诈术相反
D.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五/乃:仅仅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繁战之,不足于战
亦诈之而已
成毁,其胜败
④文公处
A.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和例句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泽而渔,岂不获得
B.焉有以一时之务百世之利者乎
C.足以
D.君用其言而赏其身
4.下列各句中的 “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 下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 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6.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
A.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各种诈术 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7.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B.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 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8.本文的中心意思分 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
D.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吾家佳弟子,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有删改)
【注】①重牛心炙:把考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级的食物。②骨鲠:性格耿直正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讷于言,人未之 奇:认为……奇特
B.导令东厢遍观子弟 就:赴,到
C.善鸣,求未能得  市:购买
D.意甚悦,求甚之  固:本来 
2.下列句子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②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①任率如此        ②孰能讥之乎
C.①司徒导从子也      ②不知老将至
D.①曦之欣然写毕,笼鹅归  ②劳苦功高如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羲之“富有才学”和“率真洒脱”的一组是
A.①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②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B.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惟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C.①裕亦目曦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②王氏三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D.①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②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他的祖父王正,做官曾做到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官至淮南太守。
B.王羲之幼年讷于言,无过人之处,十三岁时因周顗 的重视才渐渐出名。
C.王羲之长大之后,能言善辩,因为个性刚健正直,而被人称道,他写的隶书被誉为古今第一。
D.太尉郗鉴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要他自己去挑选,结果郗鉴在王氏诸弟子中挑中了在东厢房袒腹进食的王羲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尝与同志宴集于会嵇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 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缩写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张胜            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胜曰 候:拜。
C.而系张胜             收:逮捕。
D.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空以身草野
A.使人止晋鄙军,留壁邺     
B.其一人
C.单于其节                   
D.欲因此时
3.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③副有罪,当相坐 
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 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B.世祖之/善:善待
C.辽东公翟黑子世祖/宠:受宠
D.为为讳乎/首:自首
2.下列句子全能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向皇帝隐瞒罪过,被皇上***了。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