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臣固守以周室     窥:觊觎。
B.廉颇、赵奢之制其兵   伦:辈,类。
C.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尝:曾经。
D.秦人开关敌       延:抵抗。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
②君臣守以窥周室
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3.下面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C
4.(1)各诸侯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2)秦国没有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走投无路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 驻龙尾洲以助夹击。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选自《宋史》)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水方生,发舟百艘,进团山下 稍:稍微
B.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之 祀:祭拜
C.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易 辟:通“避”,躲避
D.贵战已困,出于不,***伤殆尽 意,料想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顺张贵英勇无畏的一组是(     )
①贵先登,顺殿之
 ②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
③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④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
⑤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
⑥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将领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
B.张贵率军突围时,元军“皆辟易”,只是由于叛兵的出卖,使得元军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才导致突围失败,自己被擒,被***。
C.张贵突围前派遣两名士兵赴新郢求援。这两名士兵,在重围中置生死于度外,成功突围,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两名士兵表现得无比英勇。
D.在各船中装备各种作战工具,入夜过了三刻后才启航出江,并用红灯作为信号,能看出张顺张贵在率军解救襄阳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贾谊论
苏 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日:“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之贤人,皆可致之才   负:具有。
B.先之以冉有,之以子夏   申:表明,申述。
C.是亦不善处者也      穷:贫穷。
D.岂父子骨肉手足哉     特: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未必皆时君之罪 ②王庶几召我
B.①非汉文不能用生 ②则知其有狷介
C.①其后自伤哭泣 ②不知默默待其变
D.①三宿后出昼 ②优游浸渍深交之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谊有着出类拔萃的才能,虽没能完全实现自己的志向,但能遇上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B.作者认为贾谊没能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关键是贾谊太性急缺乏耐心,不能等待和忍耐,借此劝诫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
C.从本文的主旨看,作者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总结了许多类似贾谊的人的教训,得出“并非人才难得,而是自己如何得以把才能发挥出来才是最难”的道理。
D.因作者同贾谊的境遇极为相似,可见本文明沦贾谊,责其才大而量小;其实是以贾谊的教训而自勉,告诫自己要善于处世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出:超出。
B.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C.于其也,则耻师焉/身:自己。
D.吾未见其也/明:清楚。
2.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批评指责的一项是(    )。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⑥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并不奇怪。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的题。学   校
黄宗羲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予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植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日:“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挺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人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闾阎之细/闾阎:民间。
B.则群以为非/摘:指摘。
C.不豪强/隐:隐蔽。
D.而反学校之人乎/咎:责备。
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黄宗羲认为学校应有功能与职责的一项是(    )。
①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②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③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④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
⑤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
⑥危言深论,不隐豪强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
B.在“学校”篇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
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事例的目的,既沦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
D.黄宗羲关于学校的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其 始 也 学 校 与 朝 廷 无 与 其 继 也 朝 廷 与 学 校 相 反 不 特 
不 能 养 士 且 至 于 害 士 犹 然 循 其 名 而 立 之 何 与?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文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柩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B.士不敢弯弓而怨/报:报复。
C.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忠信。
D.山东豪俊遂起而亡秦族矣/并:一同。
2.下列语句不能分别表现“始皇之强”和“陈涉之弱”的一项是(    )。
A.①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②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B.①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C.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 “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B.“废道焚书“隳城***杰”,迅速把秦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的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