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叙小修诗袁宏道弟小修①,少也慧,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叙小修诗袁宏道弟小修,少也慧,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我的弟弟小修,从小就很聪慧,唯独喜欢读老子、庄周、列御寇几家的著作,他都自己作注解,其中多有言外之趣。长大后,器量愈加壮阔,见识更加开朗,鲜明的以豪杰自命。于是泛舟于长江之上,驰马奔走塞外,遍览燕、赵、齐、鲁、吴、越这些地方,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半个天下,而他的诗文也因此一天天长进。他的诗文大都独立抒发自己的性情,不为固定的格式套路所束缚,如果不是从自己心中自然流露出来,就不愿下笔写作。他的诗文之中有优点,也有瑕疵,有点自是不必待言,就是瑕疵之处也多质朴自然自我独创的语言。可是我却极为喜欢他诗文的瑕疵之处;这是因为我认为所谓的好的地方,还不能避免矫饰雕琢和沿袭模仿的缺憾,还没能完全摆脱近代文人的风气习惯呀。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大概诗文到近代已变得卑弱极了,文章想要以秦汉的为标准,诗歌则一定要以盛唐的为标准,抄袭模仿,亦步亦趋,看到某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齐指责,认为是没入门不得法的歪门邪道。却不知文章以秦汉为标准,而秦朝汉朝的人又何尝一字一句学习了《六经》呢?诗歌以盛唐为标准,盛唐人何尝一字一句模仿了汉魏的呢?只不过时代有盛衰兴亡,可是方法并不沿袭不变,(每个时代的诗文)各自穷尽它的变化,各自尽情表现它的意趣,才因此而可贵,原来并不能以好坏来评定啊。况且世上的事物,独立存在的就一定不能没有,一定不能缺少,那么即使想要废弃它也办不到。雷同的却可以没有,可以没有,那么即使想要留存下来也无法办到。因此我说如今的诗文难以流传啊。其中一万篇中有一篇能流传下来的,或许就是现在民间妇女小孩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像这样没有见闻学识的率真之人所创造的作品,所以多真实的心声,不效法汉魏,不模仿盛唐,而是听凭自然本性地行事发展,还能够与人的喜怒哀乐爱好愿望相连通,这是值得高兴的。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我的弟弟因为不得志于时,所以多感慨;贫困又不能安于贫困,疾病又不能听任疾病,所以多忧愁。忧愁到了极点就吟诗,所以常常把贫病无奈的苦楚,抒发到诗歌当中,常常如哭如笑,充满了他哀叹人生、感慨失意的情感。我读了,为之感到悲伤。大概情感极为真实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就是真正的诗,是可以流传的。可是有人还是把太过直露作为他诗文的毛病,却不知感情跟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文字随着情感的产生而产生,只担心文字不能表达出感情,哪里有什么直露呢?穷困愁苦的时候,痛哭流泪,语言颠倒反复,无暇顾及,这种哀怨不满,哪里有不伤心难过的呢(意思是情之所至,不可能还能有意克制、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过分伤痛。这是儒家中庸诗教的原则)?况且不同的地方干燥潮湿的情况就不一样,不同秉性的人会有刚强柔和的性格的不同,至于那刚劲朴质而多怨愤,严厉急躁而直白,这叫做楚人的风格,又有什么疑义的呢!
  【注】①小修:即袁中道,字小修,湖北公安县人。与其兄宗道、宏道都是明朝文学家。本文是袁宏道对其弟创作的评述,有删节。②怼(duì)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剿袭模拟,影响步趋——影响:模仿,仿效。
B.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粉饰:修饰,雕琢(文辞)。
C.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升降:盛衰,兴亡。
D.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失路:失势,失去依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予则极喜疵处——自今已往,吾无意于人世矣
B.《擘破玉》《打草竿》类——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C.不效颦汉、魏——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D.予读悲之——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3.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
A.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B.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C.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D.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袁宏道为什么对他弟弟的诗文竟是“极喜其疵处”?可见他抱有怎样文学主张?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B
4.(1)(他的诗文)大都独特地抒发自己的性情,不被固定的格式套路束缚[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2)竟然 [却]不知文章把秦、汉(文章)作为标准,而秦朝汉朝的人又何尝(哪里曾)一字一句学习[模仿]了《六经》呢?
  (3)可是有人还是认为太过直露把它当作他诗文的毛病(缺点)。
5.喜小修诗文疵处“多本色独造语”(或抒发个性,真实自然,有独创)。
文学主张:
(1)要有真情实感,有个性,有创新,“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文学是发展的,“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3)反对雕琢模仿,反对“文欲准于秦汉,诗必欲准于盛唐”的观点。(大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叙小修诗袁宏道弟小修①,少也慧,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侯安都,字成师,始兴曲江人也。工隶书,能鼓琴,涉猎书传,为五言诗,亦颇清靡,兼善骑射,为邑里雄豪。梁始兴内史萧子范辟为主簿。
        侯景之乱,安都引兵从高祖。攻蔡路养,破李迁仕,克平侯景,力战有功,除兰陵太守。高祖谋袭王僧辩,诸将莫有知者,唯与安都定计。安都至石头北,弃舟登岸,僧辩弗之觉也。遂擒僧辩。绍泰元年,高祖东讨杜龛,安都留台居守。徐嗣徽引齐寇入据石头,游骑至于阙下。安都闭门偃旗帜,示之以弱,令城中曰:“登陴看贼者斩。”及夕,贼收军还石头,安都夜令士卒密营御敌之具。将旦,贼骑又至,安都率甲士三百人,开东西掖门与战,大败之,贼乃退还石头,不敢复逼台城。以功封西江县公。
        高祖崩,安都与群臣定议,冀奉世祖。太后又以衡阳王故,未肯下令,群臣犹豫不能决。安都曰:“今四方未定,何暇及远,临川王有功天下,须共立之。今日之事,后应者斩。”。便按剑上殿,白太后出玺。世祖即位,迁司空。
        自王琳平后,安都勋庸转大,又自以功安社稷,渐用骄矜。数招聚文武之士,或射驭驰骋,或命以诗赋,第其高下,以差次赏赐之。文士则褚玠、马枢等,武士则萧摩诃、裴子烈等,并为之宾客,斋内动至千人。部下将帅,多不遵法度。世祖性严察,深衔之。安都弗之改,日益骄横。尝陪乐游禊饮,乃白帝曰:“何如作临川王时?”帝不应。安都再三言之,帝曰:“此虽天命,抑亦明公之力。”宴讫,又启便借供帐水饰,将载妻妾于御堂欢会,世祖虽许其请,甚不怿。明日,安都坐于御坐,宾客居群臣位,称觞上寿。初,重云殿灾,安都率将士带甲入殿,帝甚恶之。自是阴为之备,又周迪之反,朝望当使安都讨之,帝乃使吴明彻讨迪,又频遣台使案问安都部下,安都内不自安。世祖虑其不受制。明年春,引安都宴于嘉德殿,又集其部下将帅会于尚书朝堂,于坐收安都。明日,于西省赐死,时年四十四。寻有诏,宥其妻子家口,葬以士礼。(《陈书·侯安都传》)
  注:高祖①,即陈高祖陈霸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始兴内史萧子范为主簿         辟:征召
B.又自以功安社稷,渐用骄         矜:骄傲
C.世祖性严察,深之               衔:包容
D.世祖虽许其请,甚不             怿:喜悦
2.下列选项全都直接表现侯安都“骄矜”的一组是(      )
①便按剑上殿,白太后出玺
②数招聚文武之士
③部下将帅,多不遵法度
④又启便借供帐水饰,将载妻妾于御堂欢会
⑤安都坐于御坐,宾客居群臣位,称觞上寿
⑥引安都宴于嘉德殿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徐嗣徽勾结北齐占据石头城,游骑至台城城楼之下。侯安都因为实力弱小而下令关闭城门。
B.陈高祖死后,侯安都与大臣们商议,希望奉立陈世祖。但太后因为衡阳王的缘故,不肯下命令,大臣们也犹犹豫豫不能做决断。
C.由于侯安都部下不遵法度,日益骄横,陈世祖对侯安都十分忌恨,最终把他下狱并赐死。
D.一次陪文帝饮酒,侯安都问文帝做皇帝的感觉如何。文帝开始没回答。侯安都便再三追问,文帝感激地说多亏了侯安都。
4、把阅读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命以诗赋,第其高下,以差次赏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寻有诏,宥其妻子家口,葬以士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孟子》选段,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_______________”,把本心找回来就叫“____________”,“哀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颖异,日能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王昱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昱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
  淳祜初,举进士,中第。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举贾似道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口,增淮南烽百二十。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与士行习射礼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佑二年,宋亡。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斩之,焚诏陴上。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庭芝亦不纳。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千人东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州,朱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之何俟?”于是斩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
  注:①浃旬:十天。   ②亭户:盐户。    ③贷民负逋:宽免百姓的拖欠的赋税。 ④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 ⑤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⑥陴:城上女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庭芝扬州——权:代理
B.兼他运河——浚:疏通
C.亭户负盐二百余万——放:免除,解除
D.不***之何——俟:通“矣”,语气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庭芝善于安民的一组是(     )
①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            
②扶其柩葬之兴国
③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  
④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⑤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            
⑥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庭芝聪颖过人。他出生时,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灵芝,乡人认为这是大吉之兆,于是就起名庭芝。他少年时就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数千字的内容,智慧和见识也常常超过长辈。
B.李庭芝知恩守丧。他在孟珙帐下听用,孟珙去世前遗表推举贾似道接替自己,又把李庭芝推荐给贾似道。李庭芝为报答孟珙的知遇之恩,弃官回家,为孟珙守丧三年。
C.李庭芝拒不降元。南宋灭亡后,大元将领阿术派使者劝降李庭芝,结果使者被***,诏书也被焚毁。后再次劝降,又被李庭芝拒绝。
D.李庭芝拒元至死。朱焕利用李庭芝将士和妻子、孩子诱迫把守泰州城的副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并最终请求将李庭芝处死在泰州。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吴起传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君疑之,吴起           谢:道歉
B、起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为相,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不急之官       捐:撤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
A、 ①将而攻齐,大破之         ②遂***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 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 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 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   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身之祸。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夏侯详字叔业,谯郡人也。年十六,遭父艰,居丧哀毁。三年庐于墓,尝有雀三足,飞来集其庐户,众咸异焉。服阕,刺史殷琰召补主簿。
  宋泰始初,琰举豫州叛,宋明帝遣辅国将军刘勔讨之,攻守连月,人情危惧,将请救于魏。详说琰曰:“今日之举,本效忠节;若社稷有奉,便归身朝廷,何可屈身北面异域。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今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岂止免罪而已。若谓不然,请充一介。”琰许之。详见勔曰:“将军严围峭垒,矢刃如霜,城内愚徒,实同困兽,士庶惧诛,咸欲投魏。仆所以逾城归德,敢布腹心。愿将军弘旷荡之恩,垂霈然之惠,解围退舍,则皆相率而至矣。”勔许之。即日琰及众俱出,一州以全。
  齐明帝为刺史,雅相器遇。及辅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每引详及乡人裴叔业日夜与语,详辄末略不酬。帝以问叔业,叔业告详。详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由此微有忤。出为征虏长史、义阳太守。
  建武末,荆州中兵参军刘山阳先在州,山阳副潘绍欲谋作乱,详伪呼绍议事,即于城门斩之,州府乃安。迁司州刺史,辞不之职。
  高祖义兵起,详与颖胄同创大举。凡军国大事,颖胄多决于详。及高祖围郢城未下,颖胄遣卫尉席阐文如高祖军。详献议曰:“穷壁易守,攻取势难;顿甲坚城,兵家所忌。诚宜大弘经略,询纳群言。军主以下至于匹夫,皆令献其所见,尽其所怀,择善而从,选能而用,不以人废言,不以多罔寡。又须量我众力,度贼樵粮,窥彼人情,权其形势。”高祖嘉纳焉。
  天监二年,抗表致仕,诏解侍中,进特进。三年,迁湘州刺史。详善吏事,在州四载,为百姓所称。州城南临水有峻峰,旧老相传,云“刺史登此山辄被代。”因是历政莫敢至。详于其地起台榭,延僚属,以表损挹之志。六年,病卒,时年七十四。(节选自《梁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刺史殷琰召补主簿——阕:停止,终了
B.仆所以逾城归德,敢布腹心——腹心:指亲信
C.由此微有——忤:违反、不顺从     
D.天监二年,抗表致仕——致仕:辞官 
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夏侯详多谋善断的一项是(     )
①今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        
②不为福始,不为祸先     
③详伪呼绍议事,即于城门斩之      
④迁司州刺史,辞不之职      
⑤又须量我众力,度贼樵粮          
⑥详于其地起台榭,延僚属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详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夏侯详极为伤心,葬了父亲之后,就在父亲的墓旁结庐居住,为父亲守孝,这一住就是三年。
B.宋泰始初年,殷琰举豫州之众反叛,在受到刘勔讨伐危急之时,夏侯详去向刘勔求和,经过他的努力,刘勔最终答应了夏侯详的请求。
C.高祖起义兵之时,夏侯详与萧颖胄一同来抵抗高祖。当时凡是军国大事,萧颖胄多和夏侯详共同商讨,而且大多数由夏侯详来决断。
D.夏侯详胸怀坦荡,在任湘州刺史时,当时传说刺史登临城内一座山将免官去职,历任的刺史们都不敢登这座山,而夏侯详却无所顾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辅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高祖围郢城未下,颖胄遣卫尉席阐文如高祖军。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