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书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自悲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白居易《与元九书》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乳母抱弄于书屏下           弄:弄堂
B.心已默识                   识:记
C.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      辄:就
D.擢在翰林                   擢:提拔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既壮而肤革不丰盈/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
3.与“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天资聪颖。出生只有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指着“无”字“之”字问他,他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
B.白居易以为:“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这是身为谏官的最好选择。既可以广君听、报君恩,又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更重要的,还让自己避免了“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
C.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别人大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
D.“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为社会服务,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5、翻译
①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③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答案

1.A
2.C
3.D
4.D
5.①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做诗造成的。②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③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生,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解析

1.A(弄:玩)
2.C表转折(A、转折/形容词词尾B、和/交好、D……的情况/表提顿)
3.D(A、宾语前置B、定语后置C、被动句D、介词结构后置)
4.D(A、不能说出来B、没有避免.C、不是别人询问时政.)
5.无
翻译:
我经常对诗道的破坏感到痛心,恍恍惚惚地就激愤起来,有时正在吃饭就吃不下去了,夜里睡不着觉。我没有估量自己才力的不足,就想把诗道恢复起来。唉!事竟与愿违,又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尽的,但是还不能不向您粗略地陈述一番。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连睡眠和休息都顾不上了。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了疮,手和肘都磨出了茧。眸子里面总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飞着挂着的苍蝇和蜘蛛,动不动就以万计。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做诗造成的。
自己感到悲哀的是,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二十七岁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又做左拾遗的官,亲手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对他考虑和处理国家大事有所帮助。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奖励,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生,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月三日,丕白: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着《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着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擦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建,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词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                    ——曹丕《与吴质书》
注释:①建安七子:“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年号,“七子”是指这一时期的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孔融:字文举。“七子”中年辈最高。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后被操所***。他的散文虽然骈俪成分极重,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陈琳:字孔璋。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王粲:字仲宣。“七子”中,他的成就最高。阮瑀:字元瑜。徐斡:字伟长。刘桢,字公斡。应玚:字德琏。②伯牙绝弦于钟期:《列子·汤问》中载:“伯牙善鼓琴,钟期善听之。”二人于是成为“知音”。后因钟期过逝,伯牙摔琴以表哀痛。以此比喻千古知音难觅。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
A、类不护细行        类:大都  
B、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遂:完成,实现。
C、良有以也           良:良好
D、后生可畏,来者难诬,  诬: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然无恐与足下不及见也。
B、其才学足以着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公斡有逸气,但未遒耳/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D、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3、下面四个句子与例句“妙绝时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B、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第一段评价建安七子中部分人的人品、文章、著作,精当准确,要言不繁;第二段抒发自己的感慨,情真意切,精警动人。
B、作者对建安七子的评价,对伟长评价最高。其为人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其为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世。
C、文中引用伯牙绝弦于钟期,表达了失去朋友的悲痛感情;引用光武的话,感叹自己虚度年华、无所作为,表达了努力向前的心志。
D、文中作者对王粲的评价,惋惜多于称颂。他善于辞赋,但又体弱,不足起其文;所擅长的辞赋有古人在前,他无法超越。
5.翻译
①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②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③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放鹤、招鹤之歌的作用是,使文章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 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②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①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善属文 属文:阅读分析文章
B.侍郎以峻德伟望 峻德:品德高尚
C.扬眉 掌,共读一卷文书 扬眉:眉飞色舞
D.更否,则请以赋见还 更否:还觉得不行的话
2.选出对加点字的说明正确的一项()(1)侍郎以峻德伟望 则请以赋见还(2)然敬依所教 多焚所为文章
A.两个“以”作用相同,两个“所”作用不同。
B.两个“以”作用相同,两个“所”作用也相同。
C.两个“以”作用不同,两个“所”作用相同。
D.两个“以”作用不同,两个“所”作用也不同。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2)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3)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田儋,狄人也,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强,能得人。
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急,魏王请救于齐,齐王田儋将兵救魏,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魏军,***田儋于临济下。儋弟田荣收儋余兵走东阿。
……项王闻之,大怒,及北伐齐。齐王田荣兵败,走平原,平原人***荣。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齐人相聚畔之。荣弟横,收齐散兵,得数万人,反击项羽于城阳。而汉王率诸侯败楚,入彭城,项羽闻之,乃释齐而归,击汉于彭城,因连与汉战,相距荥阳。以故田横复得收齐城邑,立田荣子广为齐王,而横相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于相。横定齐三年,汉王使郦生往说下齐王广及其相国横。横以为然,解其历下军。汉将韩信已平赵、燕,袭破齐历下军,因入临淄。齐王广、相横怒,以郦生卖己,而烹郦生。齐王广东走高密,相横走博阳……至博阳,而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曰:“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皇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客。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改,犹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
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闻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史记·田儋列传》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距荥阳                       距:拒,对峙。
B.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诣:旨诣
C.田横因谢曰                     谢:推辞
D.形容尚未能改                   形容:容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王请求于齐            B.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反击项羽于城阳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以王者礼葬田横           D.项羽闻之,乃释齐而归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择善而从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章邯夜衔枚击             B.大者王,小者乃侯耳
C.而横相之,专国政         D.兄弟三人更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横兄弟以平民起家,都是豪杰,很得人心,汉高祖赞叹他们兄弟三人相继为王,为田横的刚烈自刭流下了眼泪,并且按王者的礼节安葬了田横。
B.汉王立为皇帝后,田横怕被***,就和他的部属五百多人逃到海岛。汉高祖爱惜田横的才华,就派使者赦免田横的罪过并召他回来。
C.田横开始不肯应召的原因是他曾烹***郦生,如果回朝廷与郦商同殿为臣,田横会觉得于心有愧。
D.田横半路自刭的主要原因是他觉得昔日与汉王同为南面称孤,今天自己却被迫要北面事之,因而不愿意忍受这样的耻辱。
14.把文字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人相聚畔之(2分)
(2) 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于相(3分)
(3) 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
[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羝,公羊。
19.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岳父。
B.绝不饮食。天雨雪……  雨雪:下雨降雪。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厚:向来交情深厚。
D.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决去:坚决离开。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①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之
C.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②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①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武的爱国气节的一组是
①汉武帝嘉其义     ②引佩刀自刺
③举剑欲击之      ④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⑤律知武终不可胁    ⑥常愿肝脑涂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