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隳名城,杀豪俊隳:毁坏。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 致万乘之势                 以致天下之士
C.然而成败易变               然秦以区区之地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小题3: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小题:.D
小题:(1)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2)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3)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
解析
小题:“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小题: A项中①“夫”是发语词,无意义;②中“夫”指男子,具体指戍卒陈胜。B项①中“致”是“(发展)到”之意;②中“致”为“招纳”之意。C项①②中的“然”都表转折,意义相同。D项①中“朝”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来朝拜”,②中“朝”为“朝庭”。)
小题: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③⑥使动用法;④⑧名词用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
小题: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小题:无
译文
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发杨前六代君主遗留的功业,挥舞长鞭统治天下,吞并了东周、西周,灭亡了各诸侯国,登上皇帝宝座来控制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天下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处置。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这样之后,依据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据守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认为非常坚固。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就像千里铜墙铁壁,是子孙后代称帝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又是被迁滴戍边的士卒;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人,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统率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王朝。
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过去六国的谋士。可是,成功和失败却发生了变化,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如果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统治八州,使同列的诸侯国来朝拜,已有一百多年了;这以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秦朝的社稷就灭亡了,国君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2题。
单箭易折,众箭难断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  
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  
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选自司马光《家范》)

2,4,6


 
小题1:下面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苟:如果
B.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之:代词,这里指代“人们”
C.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捍:捍卫
D.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未:不够
小题2:
下面不属于正面论述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
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C.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
D.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
小题3:
下面对文章内容及方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门见山说人若不抱成一团就会被异类吃掉,接着又用树木枝叶与根干的关系作比喻。
B.举吐谷浑阿豺的例子是要说明,连戎狄都知道保住自己祖业的重要性,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
C.作者提到甥舅、婚媾、姻娅等关系,是说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所以又用这些关系来作为辅助。
D.本文说理清楚,论据充分,言辞恳切,正反阐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随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十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治:统治
B.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晏如:平静安定的样子
C.论者以此贵之贵:显贵
D.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逾:越过
小题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①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①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②儿渺然不知所往
D.①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
①守道居贫,晏如也   ②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③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    ④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④          B.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没有适合他的官职可干,就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B.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C.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史书,以此观察薛道衡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评论政事中肯得体,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从之。
D.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又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典校坟籍,守道居分(2分)
(2)  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3分)
(3)  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共15分,每题3分)
王安石择食
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著《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
然少喜与吕惠穆、韩献肃兄弟游。为馆职时,玉汝尝率与同浴于僧寺,潜备新衣一袭,易其弊衣,俟其浴出,俾其从者举以衣之,而不以告。荆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为异也。
及为执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其夫人闻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尝有择于饮食,何忽独嗜此?” 因令问左右执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是以知之。”复问:“食时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箸处。”夫人曰:“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既而果食他物尽,而獐脯固在。而后,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人见其太甚,或者多疑其伪云。
(宋..朱弁《曲洧旧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备新衣一袭  潜:偷偷地
B.易其弊衣   弊:低劣的
C.俾其从者举以衣之   衣:衣服
D.食时置獐脯何所  所:地方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事修饰奉养
B.因令问左右执事者
C.人见其太甚,或者多疑其伪云
D.及为执政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然少喜与吕惠穆、韩献肃兄弟游
秦时与臣游
C.初不以为异也
而初非有所嗜也
D.而不以告
然是而腊之以为饵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正面表现王安石生活“简率”的一组是( )
1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2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
3荆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为异也
4既而果食他物尽,而獐脯固在
5人见其太甚,或者多疑其伪云
6衣臣虏之衣
A.123B.234C.345D.456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下人只凭现象错误地断定王安石喜食獐脯,王安石夫人根据他平时的性情断定这是误解了。
B.手下人在王夫人安排的巧妙验证后,才知道王安石并没有喜食獐脯的嗜好。
C.本文表明王安石的太不讲究吃穿,不排除有矫情作伪的成分,苏明允就持此论。
D.作为一名读书人出身的大官,王安石在生活俭朴方面应远胜于那些追求锦衣玉食的官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规初丧室家,后更娶之。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及规卒时,妻年犹盛,而容色美。后董卓为相国,承其名,娉以軿辎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妻乃轻服诣卓门,跪自陈请,辞甚酸怆。卓使傅奴侍者悉拔刀围之,而谓曰:“孤之成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妻知不免,乃立骂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妾之先人,清德奕世。皇甫氏文武上才,为汉忠臣,君亲非期趣使走吏乎?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卓乃引车庭中,以其头悬轭,鞭扑交下。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后人图画,号曰“礼宗”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董卓为相国,承其名    承:闻听
B.跪自陈请,辞甚酸怆     辞:容貌
C.卓使傅奴侍者悉拔刀围之   悉:全、都
D.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   尔:你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妻年犹盛,而容色美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何不重乎?
B.徐公何能及君也
C.妻乃轻服诣卓门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以其头县轭,鞭扑交下
D.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皇甫规的妻子宁死不污名节的是( )
①跪自陈请,辞甚酸怆
②妻不知免,乃立骂卓
③何不重乎?速尽为惠
④妻年犹盛,而容色美
⑤众人怪其工
⑥遂死车下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甫规的妻子擅长作文与书法
B.  皇甫规去世时,其妻子还年轻,且容貌美丽,董卓以大量钱帛、车马、奴婢为聘礼,欲娶其为妻。
C.  面对残暴无道的董卓,皇甫规的妻子宁死不污名节,义正辞严大骂董卓,结果被董卓残暴杀害。
A.皇甫规的妻子宁死不屈,骂贼就戮,为后世妇女树立了榜样,后人悬挂其图画,称她“礼宗”。

小题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孤之成教,欲令四海风靡,何人不行于一妇人乎?
译文:
(2)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中。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品茗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 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      假:代理
B.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  略:夺取
C.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同“促”,催促
D.必待高帝目见偶语      偶:偶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B.①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C.①沛公拜良为厩将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
D.①于是上乃置酒       ②乃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良“善谏”的一组是
A.①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②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
B.①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②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
C.①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②今急先封雍齿……则人人自坚矣
D.①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②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虽无战场厮杀之功,但却凭着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逐渐深得刘邦信任,从而被封为侯。
B.刘邦在封赏上的亲厚友,引起了未被封赏的有功将领的不满,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
C.未受封赏的诸将私下活动,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谋臣张良询问原因并寻求积极的对策。
D.张良进谏善于因势利导,先以危言耸听之引起刘邦重视,再适时指出刘邦在封赏中的失误,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小题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臣下对君主应及时进谏,不要拖延,否则就可能酿成更大的灾祸。
B.启示后世君主,在对臣下朝廷分封奖赏时,切勿因感情用事千万滥赏滥伐。
C.启发后世臣子,劝谏君主应注意把握时机和掌握分寸,这样会增加劝谏的成功率。
D.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君无偏袒私情的过失,臣下无猜疑恐惧的念头,家就会长治久安。
本试题转自《品茗-高中学生的网上之家》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家无虞,利及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