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娶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候;得志于诸候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寘璧焉。公子受飧返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1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异同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观其裸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
②于是乎得人                 又如是而嫁
③稽首,受而载之             曹其首也
④其闻之者                   曹共公闻其骈胁
A.①③不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②④相同,③不同
C.②③④相同,①不同              D.②③不同,①④相同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投诸渤海之尾          ②天其或者将建诸?
③吾其奔也!            ④吾其还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晋国国内动乱,重耳逃到蒲城,晋国人攻打蒲城,重耳积极应战,失败后逃到狄。
B.重耳逃到狄,狄人把俘获的两个女子交给重耳,重耳娶其中一个为妻,并生下两个孩子。
C.重耳逃到卫,饥饿难忍,向原野上的农民乞讨,农民却给他土块。重耳很愤怒,想鞭打农民,子犯劝说后重耳欣然接受了土块。
D.重耳逃到曹,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认为,重耳日后极有可能返回晋国,称霸于诸侯,讨伐曾经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共公现在对重耳的无礼行为意味着将给曹国带来灾祸。
1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A  13.B    14.A
15.①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了它的边境,又要往西边扩大它的边界。
②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③遭到出亡在外的患难,老天却不让晋国安定,大概将要赞助他吧。
解析
12.(①看/观察  ②这样  ③头/首位,第一个  ④听到)
13.(①诸:之于。②诸:之乎。③④其:表希望、商量或劝告语气,还是。) 
14.(重耳并不允许蒲城人应战,他也并非失败后逃到狄。)
15.①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了它的边境,又要往西边扩大它的边界。(落实“厌”和两个“封”,各1.5分,语句流畅0.5分)
②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落实“美”“私”,各0.5分,语句流畅1分)
③遭到出亡在外的患难,老天却不让晋国安定,大概将要赞助他吧。(落实“离”“靖”“殆”“启”各0.5分,语句流畅1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
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
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
③大号:年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其文辞   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窃寄目偿所愿焉   窃:私下里。
C.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   燕:同“宴”,设宴席。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   槛:门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去年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D.子其为我记之   王之好乐甚,而齐国其庶几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②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1题
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弃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夏以归。 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宴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④,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
(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过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④甬东:地名。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       让:谦让。
B. 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               若:你
C. 请成越王曰                       成:跟… …讲和。
D. 吾置王甬东,君百家。             君:统治,治理。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数与子胥争越议          B.  伍员貌忠而实忍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位尊而无功 
    C.不备伍员,员必为乱       D. 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王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B. 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
C. 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
D. 勾践不忍心灭吴,而范蠡力谏越王,说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3分)(《触龙说赵太后》)
                                                       
(2)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3分)(《史记·勾践世家》)
                                                       
(3)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4分)(《史记·勾践世家》)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松风阁记(一)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②,潇洒而扶疏,鬖髿(sān 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③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④?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二)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之为明。有声,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注】①屃赑(xì 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样子。③方舟上人: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④《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史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不得其中和 中和:和谐适度
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 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 走:淌过
D.无外物以汩其心 汩:扰乱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听之者,耳为之聪
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一)文中第四、五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一)(二)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江天一传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①。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②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③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谿,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金佥事公声:金声字正希,崇祯进士,后授御史,山东佥事,皆未就。后组织义军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狼兵:明代以广西狼人组成的军队。狼人指明清时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③唐藩自立:指明藩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一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傅岩奇其才奇:对……感到奇异
B.间出逆战,所***伤略相当间:参与
C.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缀:牵制
D.大帅购天一甚急购:悬赏捉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麾下狼兵哗于途②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B.①以与他县相犄角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C.①我不死,祸且族矣②臣死且不避
D.①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②觉今是而昨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天一很有才华,而且重视品德修养,曾说“一个读书人,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面对贫寒的家境,家人既怨且叹,而江天一却不以为意。
B.同郡佥事金声非常赏识江天一,把抵御哗变“狼兵”一事交给他,江天一率领勇士奔跑了几十里,与哗变的“狼兵”展开激战,徽州城得以平安。
C.江天一被清兵俘获后,有人想放掉他,他说“我不死,祸且族矣”,表现了牺牲自己保全族人的品德;总督本不想问罪,但他义愤填膺,大声痛斥,最后坦然赴死。
D.本文中心明确,选材严谨,无论写江天一的贫而好学、深沉多智,还是写他的英勇抗清、大义凛然,都围绕江天一优秀的道德品质或崇高的民族气节来写。
小题4:翻译。
(1)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高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日夜相击于前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C.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D.失其所与,不知太子乃与见王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