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祖惠蒨,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父介,梁侍中、都官尚书。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祖惠蒨,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父介,梁侍中、都官尚书。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梁时起家邵陵王法曹参军,转湘东王主簿,迁梁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寻出居京口。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人问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方今百姓争欲奋臂而论大功,一言而取卿相,亦何事于一书生哉?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
  侯景平后,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又辞疾。永定中,侯安都为南徐州刺史,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天嘉三年,征为太子庶子。高宗即位,迁黄门侍郎。五年,出为安前晋安王长史。六年,入为光禄卿。允性敦重,未尝以荣利干怀。及晋安出镇湘州,又苦携允,允少与蔡景历善,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闻允将行,乃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其恬于荣势如此。
  至德三年,除中卫豫章王长史,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司徒左长史、安德宫少府。鄱阳王出镇会稽,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征曰:“其清虚玄远,殆不可测,至于文章,可得而言。”因诵允诗以对,后主嗟赏久之。其年拜光禄大夫。
  及隋师济江,允迁于关右。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隋文帝义之,并厚赐钱帛。寻以疾卒于长安,时年八十四。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出居京口          寻:不久     B.容止酝藉,动合规矩   止:停息
  C.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  修:整饰   D.其恬于荣势如此      恬:淡泊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萧允不以荣利于怀的一组是(3分)
  ①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     ②闭门静处,并日而食
  ③已许晋安,岂可忘信     ④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
  ⑤清虚玄远,殆不可测     ⑥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允年轻时就通达有见识,行动合乎规矩,后来曾任太子洗马。侯景攻克台城时,他衣冠整齐地坐在太子的宫署。侯景手下的人对他很器重,不敢逼迫。
  B.侯景之乱平定后,陈高祖征召萧允入朝为官,他快速直接地推辞。晋安王镇守湘州时,萧允年事已大,且德高位重,但他依然跟随晋安王前往湘州去任职。
  C.萧允与蔡景历、蔡征父子都有深交。蔡征曾向后主说,萧允清高淡泊的志操,深远微妙,并为陈后主吟诵萧允的诗歌。后主对萧允的德才十分欣赏。
  D.萧允出身官宦世家,历经梁、陈和隋三朝。在隋灭陈之后,萧允本可以继续在隋朝做官,但他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请辞,并得到隋文帝的赏识和厚赐。
答案
2.B
  3.D
  4.B
解析
 2.止:举止。
 3.①②侧重表现萧允性情敦重、动合规矩;⑤是蔡征对萧允的评价,侧重于萧允清高淡泊的志操;③是萧允表示不能因个人的荣利而失信,由后一句“其恬于荣势如此”可知之; ④写萧允年老德高位重,仍不计较个人荣利而出任地方官;⑥在隋灭陈之后,旧朝之士到长安的,按例都授以新朝的官职,而萧允以疾请辞,是不以荣利干怀的表现。
 4.原文“辞疾”的意思是“借口有病推辞”而没有“快速直接”的意思。
  【参考译文】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祖父萧惠蒨,担任过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父亲萧介,担任过梁朝的侍中、都官尚书。萧允少时就已出名,风度翩翩,神凝志远,通达有见识,形貌举止宽容含蓄,行动合乎规矩。梁朝时离家出任邵陵王的法曹参军,(后来)改任湘东王主簿,又升为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的时候,大小官吏纷纷逃跑,只有萧允衣冠整齐地坐在太子的宫署。侯景手下的人对他很敬重,不敢逼迫他。不久萧允迁居京口。当时流寇横行,老百姓受到惊扰震动,士族四散逃难,只有萧允没有逃走。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走,萧允回答说:“性命之道是有定数的,怎么是逃避就可以获免的呢?祸患的产生都是因为利欲,如果不求利,祸患又从何而来呢?现在百姓争先恐后地挥臂向前,想要博取大功劳,进一言而取得卿相的地位,这些与一个书生有什么关系呢?庄子说的畏影避迹的事,不是我***。”于是闭目静处,两天只吃一天的食物,最终免去祸患。
  侯景之乱平定后,(陈朝)武帝坐镇南徐州,下诏召萧允(前去任官),萧允又借口有病推辞。永定年间,侯安都担任南徐州刺史,亲自到他家去拜访,表达晚辈对长者的敬意。天嘉三年,萧允被征召担任太子庶子。高宗即位后,升为黄门侍郎。天嘉五年,萧允到地方上担任安前晋安王的长史。天嘉六年,又入朝担任光禄卿。萧允性情敦厚持重,从不计较功名利禄。等到晋安出去镇守湘州,又再三要带他去上任。萧允年少时就与蔡景历很要好,蔡景历的儿子蔡征对他很敬重,听说萧允要远行,于是到萧允那儿拜访,说:“您的年纪和德行都很高,是国家的元老,只需从容坐镇,每天到朝中列位就是了,又何必在外奔波操劳呢?”萧允回答说:“已经答应了晋安王,怎么能失信?”他对于功名利禄就是这样淡泊。
  至德三年,萧允被授予中卫豫章王的长史,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司徒左长史、安德宫少府。鄱阳王出镇会稽,萧允又担任长史,兼会稽郡丞。陈后主曾经问蔡征说:“您世代和萧允深交,他的志操怎样呢?”蔡征说:“萧允清高淡泊的志操,深远微妙,是不可测知的,至于他的文章辞采,能有所了解,可以说一说。”于是就在陈后主面前吟诵萧允的诗篇,陈后主为之嗟赏良久。这一年,萧允担任光禄大夫。
  到了隋朝的军队渡江后,萧允迁居到关右。当时(旧)朝之士到长安的,按例都授以(新朝)的官职,唯独萧允与尚书仆射谢伷以年老多病辞官,隋文帝欣赏他们的义节,并赏赐了丰富的钱帛。不久,萧允因病在长安去世,时年八十四。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祖惠蒨,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父介,梁侍中、都官尚书。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六)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七)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离娄》下•二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无耻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B.孟子认为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就赶不上别人。
C.孟子认为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D.孟子认为行事过程中处在两难的情况下要以知耻为行事标准,否则有损于义。
  (2)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中耻的对象是什么,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金安节,字彦亨,歙州休宁人。资颖悟,日记千言,博洽经史,尤精于《易》。宣和六年,由太学擢进士第,调洪州新建县主簿。迁殿中侍御史。韩世忠子彦直直秘阁,安节言:“今彦直复因父任而授,是自废法也。”不报。任申先除待制致仕,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秦桧兄梓知台州,安节劾其附丽梁师成,梓遂罢,桧衔之。未几,丁母忧去,遂不出。桧死,起知严州,除浙西提刑。
迁礼部侍郎。迁侍讲、给事中。金主亮犯淮,安节陈进取、招纳、备守三策,而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杨存中议省江、淮州县,安节言:“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孙权筑濡须坞,魏军累攻不克,守将如甘宁等,常以寡制众。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且濡须、巢湖之水,上接店步,下接江口,可通漕舟,乞择将经理。”存中议遂格。
孝宗嗣位,龙大渊、曾觌以潜邸①旧恩,隆兴改元,大渊、觌并除知阁门事,时台谏相继论列,奏入不出,上意未回,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奏:“陛下即位,台谏有所弹劾,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臣等若奉明诏,则臣等负中外之谤;大臣若不开陈,则大臣负中外之责;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上意解。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上谕之曰“朕知卿孤立无党。”张浚闻之,语人曰:“金给事真金石人也。”
与秦桧忤,不出者十八年,及再起,论事终不屈,人以此服之。拜兵部侍郎。逾年,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
(选自《宋史》卷三八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注] ①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梓遂罢,桧衔之衔:怨恨
B.皆昔人控扼孔道扼:把守
C.存中议遂格格:搁置
D.则臣等负中外之谤谤:过失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博洽经史,尤精于《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而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云无心以出岫
C.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安节天资聪慧,博览经史,在太学就被朝廷选拔为进士及第,足见其年青时代才华就十分出众。
B.金安节连权臣秦桧的哥哥也敢于弹劾,后因母亲丧事去官不出,十八年后,秦桧死后才出任官职,表现了他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C.金安节一味忠于职守,皇帝说知道他不结党营私,意思是让他灵活一些,多结交一些同僚;张浚批评他象金石一样的心,对人缺少感情。
D.金安节在抗击外族入侵的战略主张上,批驳杨存中放弃江淮州县的荒谬,引经据典,又结合实战情况,强调合肥、濡须的战略重要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因而妙达钟律.遍l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定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日:“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
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征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日:“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将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者皆谓为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所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选自《隋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尝与人方食尝:尝试
B.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率:一概,都
C.皆附之而短宝常短:说坏话
D.其事竞寝寝:停止不用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万宝常音乐才能的一组是
(1)妙达钟律,遍工八音
(2)宫商毕备,谐于丝竹
(3)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4)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
(5)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
(6)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A.(1)(2)B.(3)(5)
C.(4)(6)D.(2)(5)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万宝常曾和别人吃饭时,谈起了音乐,当时手头没有乐器,他就用筷子敲击手边的餐具和各种杂物,奏出的音乐,其和谐动听不亚于一支丝竹俱全的乐队,使大家十分赞赏。
B.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修定了宫廷中的乐谱和有关音乐礼仪的规章制度,文帝召见宝常,问他郑译修订的音乐如何,宝常说那音乐是亡国之音,并极力反对。
C.万宝常创作的乐曲,旋律十分清新淡雅,他的大部分乐曲都流行开来。他认为太常所演奏的音乐哀伤淫糜,预示着天下不久就要大乱。后果然如此。
D.万宝常出身于地位低贱的乐户,一生不得志。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受到权势派的压抑,不得为世所用,他本人也就在病饿中离开人世。其大部分著作也因疾愤而付之一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刘大山[注]书
[清]戴名世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二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
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法度,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
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
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刻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
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
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
一序以冠其篇首,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
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
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风露,息虑屏气,乃敢命笔。而不
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
“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
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果大工,号南中
第一手。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
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
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
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于穷饿,
此余之所不为也。呜呼!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今足下欲效仆之所
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有删改)
【注】刘大山:作者挚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见:通“现”,展示
B.摘其瑕疵摘:指出
C.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当:相称
D.穷造化之微穷:探求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人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不想让门生刻印。
B.方苞认为写文章是困窘之人的才能,文章奇特,境遇也奇特。对这种说法,作者并不认同。
C.在这封信中,作者反复请刘大山为自己的文章写序,主要是为了让他了解自己的心志。
D.作者以秦淮余叟学成琵琶却陷于困境来比况自我的遭遇,流露出自己对不平世道的愤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有文武材。武后时,累迁殿中侍御史。御史郭弘霸者,称后乃弥勒佛身,又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请以武承嗣为皇太子,邀仁愿联章,仁愿正色拒之。后王孝杰为吐刺军总管,与吐蕃战不利,仁愿监其军,因入言状,孝杰坐免,擢仁愿侍御史。
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自图先锋当矢石状。武后叹曰:“御史乃能如是乎!”擢为右肃政台中丞,诏仁愿即叙其麾下功。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穷。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贬为崇仁令,以仁愿代为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默啜寇赵、定,还出塞,仁愿以兵邀之,贼引去,矢著其手,武后遣使劳问,赐药注傅。迁并州都督长史。神龙中,进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会谷贵多盗,仁愿一切捕***,胔积府门,畿甸震慑,无敢犯。先是,贾敦颐尝为长史,有政绩,时人为之语曰:“洛有前贾后张,敌京兆三王。”
三年,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度而南。时默啜悉兵西击突骑施,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唐休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从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门、曲敌、战格。或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敢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后常元楷代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益重仁愿而轻元楷。
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帝为赋诗祖道,赏赉不赀。迁镇军大将军。睿宗立,乃致仕。加兵部尚书,禀禄全给。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保。
仁愿为将,号令严,将吏信伏,按边抚师,赏罚必直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
(选自《新唐书》第四十六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京兆三王     敌:抵得上
B.表留岁满兵以助功  表:奏章
C.岁损费亿计     损:节省,节约
D.赏罚必直功罪    直:相当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仁愿“有文武材”的一组是(  )
①仁愿正色拒之          ②因入言状,孝杰坐名
③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     ④夜掩其营,破之
⑤请乘虚取漠面地         ⑥号令严,将吏信伏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仁愿为人正直,做殿中侍御史时,御史郭弘霸称武后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为了讨好武则天,请求让武承嗣做皇太子,想联合他一起上表章,被他严词拒绝。
B.张仁愿做事坚持原则,吐刺军总管王孝杰与吐蕃作战失利,身为监军的张仁愿及时入朝说明情况,王孝杰获罪免官;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时欺罔皇上,虚报敌人首级,被他弹劾,贬为崇仁县令。
C.张仁愿作战勇敢,与默啜作战时手部负伤,武则天赐药并派人慰问;代沙吒忠义任朔方军总管时率兵追击入侵的突厥兵,并夜袭敌营,打败了敌人;后人思念他,为他立祠祭祀。
D.张仁愿很有战略眼光,在突厥军全部西进的情况下,坚决请求乘虚夺取漠南土地,并筑起三座城堡,以便断绝突厥南侵的道路,在唐休璟的支持下,中宗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