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让:责怪。
B.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竟:竟然。
C.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从:同“纵”,合纵。
D.无愚智皆知之。 无:不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①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①因以法诛之。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①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分王其地,南面称孤。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3:与“而竟赐死”句式相同的一项(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和驻扎在漳河南的项羽的军队,相持未战。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B.长史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赵高竟不接见,心有不信任之意。他非常害怕,赶快奔回棘原军中,都没敢顺原路走,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C.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劝他赶快反叛。
D.陈馀也给章邯写了封信,用白起和蒙恬有功却被***的事劝告他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3分)
译文:                                                        
②。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4分)
译文: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 B。最终。
小题2:D。名词做动词,称王。(A.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 表修饰关系。B.连词,表承接关系/介词,表凭借。C.连词,表目的关系/介词,表凭借)
小题3:C。被动句。例句中“赐死”隐藏被动关系。
小题4:C。司马欣并没有劝他反叛。
小题5:①章邯犹疑不决,秘密派候始成到项羽那里去,想要订立和约。
②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现在情势紧急,他也害怕被二世***掉,所以就想用秦法***您,借此搪塞罪责。
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解析
参考译文: 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则屯驻漳水的南面,两军对垒相持,尚未交战。秦军几次后撤,二世为此派人去责问章邯。章邯颇为恐惧,遣长史司马欣前去请示事务。司马欣抵达咸阳后,在皇宫的外门司马门逗留了三天,赵高也不予接见,表示出不信任的意思。长史司马欣惊恐,奔回他的军中,不敢再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来追赶他,但是没追上。司马欣回到章邯军中,报告说:“赵高在朝中专权,下面的人没有能有所作 为的。现在作战如果能够获胜,赵高必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不能取胜,便免不了一死。希望您对此仔细斟酌!”
陈馀也写信给章邯说:“白起是秦国的大将,他率军南征楚国的都城鄢郢,北战活埋马服君赵括大军的降兵,攻城夺地,不可胜数,却终于被赐死。蒙恬是秦国的大将,他北逐匈奴,开拓榆中之地几千里,最后在阳周被斩***。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功绩太多,秦国不能全部给以封赏,就趁机按法诛***了他们。如今您任秦将已经三年了,所伤亡损失的兵力也以十万计,而诸侯国仍蜂拥而起,越来越多。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现在情势紧急,他也害怕被二世***掉,所以就想用秦法***您,借此搪塞罪责;派人替代您,借此逃脱他的灾祸。您领兵驻在外的时间颇久,朝廷内多有仇怨,有功也要被***,无功也要被***。况且上天要灭亡秦朝,这是无论愚蠢还是聪慧的人都知道的事情。而今您在内不能直言规劝,在外又将成亡国的将军,茕茕孑立,却想要长久地生存,难道不是很可悲吗!您何不就倒戈与各诸侯军联合,约定共同攻秦,瓜分秦朝的土地而称王,面向南称孤道寡呀!这与身伏斧砧遭斩***,妻子儿女被***戮相比,哪一个结局更好啊?”
章邯狐疑不决,暗地里派遣名叫始成的侦察官出使项羽军中,想要签订和约。和约未达成,项羽派蒲将军领兵昼夜兼行地渡过漳水三户渡口,驻扎在漳水南面,与秦军交锋,再次打败了他们。项羽随后又统领全军在污水边进攻秦军,大败敌兵。章邯于是派人求见项羽,想订立和约。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关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小题1:与“不及以闻”中的“闻”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闻信亡
B.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
C.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2:选出与“上不我用”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B.上未之奇也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十年不收于国
小题3:萧何追韩信的原因是(   )
A.韩信,国士无双。B.信为治粟都尉。
C.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D.信数与何语,何奇之。
小题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坐法当斩坐:犯罪
B.信与萧何语,何奇之奇:认为奇特
C.王必欲长王关中,无所事信事:事情
D.顾王策安所决耳顾:只是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3分)
                                                                  
(2)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4分)
                                                                  
(3)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14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吝惜
C.族秦者,秦也族:灭族
D.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C.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小题4:翻译李桢《六国论》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原文: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译文:                                                            
小题5:请用斜线(/)给文中未加标点的句子断句(3分)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小题6:联系课文,指出杜牧、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杜牧                                                                     
苏洵                                                                     
李桢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魁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问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④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 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剐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擒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选自《刘大椭集》)
注:①疵颖(lèi ):缺点。②锓(qīn)板:雕板刻书。③拚( yǎn):通“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售:考中
B.余间出文相质间:问或
C.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假:借助
D.而司城固不可问矣固:本来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项是(3分)(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8.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惆怅忧伤。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4分)
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隋书,字君山,河南洛阳人也。岩好读书,不治章句,刚鲠有器局,以名节自许,少与渤海高颎、太原王韶同志友善。仕周,释褐宣威将军、武贲给事。大冢宰宇文护见而器之,以为中外记室。累迁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宣帝嗣位,为政昏暴,京兆郡丞乐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言甚切至。帝大怒,将戮之。朝臣皆恐惧,莫有救者。岩谓人曰:“臧洪同日,尚可俱死,其况比干乎!若乐运不免,吾将与之俱毙。”诣阁请见,言于帝曰:“乐运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者,欲取后世之名。陛下若***之,乃成其名,落其术内耳。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运因获免。后帝将诛乌丸轨,岩不肯署诏。御正颜之仪切谏不入,岩进继之,脱巾顿颡,三拜三进。帝曰:“汝欲党乌丸轨邪?”岩曰:“臣非党轨,正恐滥诛失天下之望。”帝怒,使阉竖搏其面,遂废于家。
高祖为丞相,加位开府、民部中大夫。及受禅,拜兵部尚书,进爵平昌郡公,邑二千户。岩性严重,明达世务,每有奏议,侃然正色,庭诤面折,无所回避。上及公卿,皆敬惮之。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二王年并幼稚,于是盛选贞良有重望者为之僚佐。于时岩与王韶俱以骨鲠知名,物议称二人才具侔于高颎,由是拜岩为益州总管长史,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高祖谓之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辅我儿,如曹参相齐之意也。”及岩到官,法令明肃,吏民称焉。蜀王性好奢侈,尝欲取獠口以为阉人,又欲生剖死囚,取胆为药。岩皆不奉教,排阁切谏,王辄谢而止,惮岩为人,每循法度。蜀中狱讼,岩所裁断,莫不悦服。其有得罪者,相谓曰:“平昌公与吾罪,吾何怨焉。”上甚嘉之,赏赐优洽。十三年,卒官,上悼惜久之。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岩好读书,不治章句治:研究,分析
B.其况比干乎况:情况
C.汝欲党乌丸轨邪党:结党
D.于是盛选贞良有重望者为之僚佐望:名望,声望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名节自许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①平昌公与吾罪,吾何怨焉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①大冢宰宇文护见而器之 ②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D.①陛下若***之,乃成其名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元岩“刚鲠”的一组是(    )
陈帝八失,言甚切至  ②若乐运不免,吾将与之俱毙  ③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
④脱巾顿颡,三拜三进  ⑤庭诤面折,无所回避      ⑥岩皆不奉教,排阁切谏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岩在北周任官,一做官就做到宣威将军、武贲给事的官职,宇文护见到他后很器重他,就让他担任了中外记室的职务。
B.面对宣帝的责难,元岩说自己不是要与乌丸轨结党,只是担心皇帝滥***会使天下人失望才劝谏的,宣帝发怒,让宦官抽打了元岩的脸。
C.元岩与王韶都以耿直出名,人们议论说二人才干都与高颎相等,因此拜任元岩为益州总管长史,王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
D.蜀中的官司案件,凡是元岩所判决的,没有谁不心悦诚服。那些得罪过元岩的人们互相说:“平昌公判了我的罪,我又有什么不服气的呢。”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岩好读书,不治章句,刚鲠有器局,以名节自许(3分)
2.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者,欲取后世之名(3分)
3.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⑦藩邸:藩王的官邸。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属文日数千言属:隶属。
C.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胜:占上风。
D.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故事:旧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疑其客曾巩所为日月忽其不淹兮
B.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D.记注与制诰为邻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小题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
③复对制策,入三等             ④及试二论,复入三等
⑤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A.①③④B.②③⑥C.④⑤⑥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