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徯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齐人伐燕,取之伐:攻打
B.系累其子弟系累:捆缚,拘禁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违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C.①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②赢粮而景从
小题3: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3分)(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
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A
解析

小题1:(倍:动词,扩充一倍。)
小题2:(于:都是介词,译为“从”。A项之:代词,他们/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D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小题3:(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小题4:(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忌惮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打下了燕国。别的诸侯国合谋去救燕国。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着来攻打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地方就统一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地方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忌惮齐国的强大 ,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翻译句子(6分)
(1)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也,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3分)
译: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诩曰:“不如从曹公。”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注]①良、平:指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和陈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间行归乡里间:抄小路
B.典选举典:主管
C.诩阴结绣阴:阴谋
D.太祖比征之比:接连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贾诩有“良、平之奇”的一组是(3分)(  )
①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  ②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
③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④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⑤大战,果以胜还                    ⑥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A.①③④B.②⑤⑥C.③④⑤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段煨在表面上对贾诩很恭敬,但内心害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贾诩看出后,感到不安,后来离开了段煨。
B.曹操征讨张绣,不料兵败,只得撤军。张绣欲追击,贾诩认为穷寇莫追。但张绣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C.贾诩一生数易其主,先后投靠过董卓、李傕、段煨、张绣等,后说服张绣一起归附曹操,辅佐曹氏政权直至去世。
D.本文以“贾诩有良、平之奇”为主线,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表现了贾诩的远见卓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不济,走未后也。(3分)
译:                                                                     
(2)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3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②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③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④?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作“惑”字用,不明,可怪。无或:莫怪。②有萌:指善端。
③援:取。④为(wèi):作“谓”字用。与(yú):疑问助词。
(1)从选段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 “□□□”。(用原文回答)(3分)
(2)这段论述中,孟子向君王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华佗论   
刘禹锡
称华旧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④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楠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氐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辜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聋不宜***,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呻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孝廉自幸。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注:①荀文若:敢于向曹操直谏的谋臣荀彧。 ②仓舒:曹操爱子曹冲的字。 ③壬人:指奸佞小人。④虞翻:吴国叫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要***他。 ⑤孔融:字文举。其任北海太守时曾重用一人,后又要***他,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以应泰山(应劭)自比。⑥矧:shěn,况且。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宜议能以宥宥:辅助、帮助。
B.然犹不能返其恚返:使……平息。
C.原夫史氏#书于册也原:探究、推究。
D.独病夫史书之义病:担心,忧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曹公所怒//犹以可惩为故事
B.然犹轻***材能如是//昭昭然不可言也
C.是使后之小宽能者之刑//执死生之柄者
D.而惩暴者之轻***//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以操之明略见几
凭着曹操的深明韬略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
B.后之惑者,复用是为L1实
后来一些记忆不牢靠的人,更是以讹传讹
C.方痛生之不可再也
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
D.又乌用书佗之事为
又何须记隶华佗的事呢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肆借所叙述的曹操***华佗一事,指出了“执柄者”轻***材能的错误,也为下文阐发观点提供铺垫。
B.文章第二肄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是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
C.文章第三辟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在对比中突出了曹操轻***材能的残暴,表达了自己对“执柄者”的极大愤慨。
D.文章中“茸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统治者能以古为镜,有所做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2)不习乎?”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段中强调的个人修养是“自省”,你认为这种方法对于现代人有何启迪?(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