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日:‘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证确的一项是               (    )                                                                                     
A.家之与家之相篡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贼:偷窃
C.何以易之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4分)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3分)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4分)
(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3分)
(3)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3分)
解析

小题1:B项中“人之与人之相贼”的“贼”应解释为“残害”的意思,解释为“偷窃”不正确。
小题1: A项中“所以”在“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句中译为“……的方法”,在“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句中,译为 “……的原因”,二者意义不相同。B项中“以相爱生也”中的 “以”和“洎牧以谗诛”的“以”都是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C项中“晋文公好…之恶衣”中的“之”和“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的“之”都是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意义相同。 D项中“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中的“而”和“夫赵强而燕弱”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用法意义相同。
小题1: 本文的主旨是“兼爱”思想。选项中的六个句子中,①④⑤句都体现了墨子“兼爱”的思想;②句只强调了兼爱的结果;③句强调了对君子的评价;⑥句阐明了兼爱的重要性。采用排除法。②③⑥均不能体现“兼爱”主旨。
小题1:  A项中“仁人”是一种特指,指代有仁爱之心、实行仁政的人。阐述正确。B项是对第三段论证思路的剖析,阐述正确。C项中“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表述不准确,原文中士君子只是认为“兼爱”是一件难办而难于行成于事的事,而非“识小利而不识大利”。D项是对第四段论证方法的分析,本段中墨子举“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和“楚灵王好士细要”越王勾践好士之勇”的例子,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阐述正确。
小题1:略
【译文】
墨子说:“仁者处理事务的方法,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用这样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是天下之害。”既然已认为(不友爱)不对,(那)用什么方法去改变它呢?墨子说:“用人们全都相互友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互友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剐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互友爱,就不会发生不依常法的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互友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就不会互相残害;君臣之间相互友爱,就会施惠、效忠;父子之见相互友 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互友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互友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威逼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凡是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互友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天下许多事难办就在这个原因。”
墨子说:“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佩带剑,头戴熟绢做的帽子,(这身装扮)进朝可以凭借它参见君王,出可以凭它往来于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都能做到这样。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息然后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能站起来。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私下派人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们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们前进。将士们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行进队伍,蹈火而死的士兵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像那些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互得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方法,天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核心考点
试题【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注:西汪著名游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遗留下来的式样
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见:显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用“/”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开,正确的—项是
A.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面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B.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C.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4分)
(2)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3)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石铁色,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距数百步  可:大约
B.如草寻磴披:分开
C.子言,不及此微:如果没有
D.处一焉,以谢山灵盍:为什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组是
A.①于是足不及游目游之②蟹六跪二螯
B.①日夕矣,舟泊前渚②句读不知
C.①呼舟子劳酒  ②皆美于徐公
D.①较二子,不多乎哉?②或取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B.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C.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D.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小题4:作者没有走出船中一步,为什么说“快矣哉,是游乎”?(4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3分)
译文:
(2)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3分)
译文:
(3)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每小题3分,共9分)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舍车而徒
小题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小题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4分)
(3)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复从受其业。尝谓兵法之数起五,犹一人之身有五体,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家贫屡空,意尝豁如。
举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守御金门。军民嚣讼难治,大猷导以礼让,讼为衰止。海寇频发,上书监司论其事。监司怒曰:“小校安得上书?”杖之,夺其职。尚书毛伯温征安南,复上书陈方略,请从军。伯温奇之,会兵罢,不果用。
二十一年,诏天下举武勇士。大猷诣巡按御史自荐,御史上其名兵部。会伯温为尚书,送之宣大总督翟鹏所。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下堂礼之,惊一军,然亦不能用。新兴恩平峒贼谭元清等屡叛,总督欧阳必进以属大猷。乃令良民自为守, 而亲率数人遍诣峒贼,晓以祸福,且教之击剑,贼骇服。
二十八年,琼州、昌化诸黎共反。而朝议设参将于崖州,即以大猷任之。乃会广西副将沈希仪诸军,擒斩贼五千三百有奇。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大猷乃单骑入峒,与黎定要约,海南遂安。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万历元年秋,坐失利夺职,后复以署都督佥事起后府佥书。三疏乞归。
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谭纶尝与书曰:“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①。精悍驰骋,公不如刘②。然此皆小知,而公则甚大受。”
【注】①戚指威继光。    ②刘指刘显。
小题1: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权:权谋
B.复从受其业 受:教授
C.除千户,守御金门除:授予……官职
D.坐失利夺职坐:因犯……罪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大猷自小喜爱读书,尤其喜读《易》,曾先后从师于王宣、林福等人,尽管家徒四壁,但意气旷达,不为贫穷所累。
B.俞大猷曾因海寇频发,上书监司谈论打击海寇之事,结果受杖刑,被削职,但不放弃,多次上书尚书毛伯温请求从军,果从其愿。
C.在评定新兴恩平峒贼、琼州昌化诸黎等少数民族反叛事件中,俞大猷主张攻心为上,亲自与其约谈,晓以祸福,均取得理想效果。
D.俞大猷一生为将,清廉重义,文武双全,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在武平、崖州、饶平都建有祠寺,深受百姓爱戴。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大 猷 负 奇 节 以 古 贤 豪 自 期 其 用 兵 先 计 后 战 不 贪 近 功 忠 诚 许 国 老 而 弥 笃 所 在 有 大 勋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下堂礼之,惊一军,然亦不能用。
                                                                         
(2)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19分)
长安繁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ái呆),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王仁裕《玉堂闲话》)
小题1: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