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天下未尝无魁奇智略之士,当乱离之际,虽一旅之聚,数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间,史传所书,尚可考也。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下未尝无魁奇智略之士,当乱离之际,虽一旅之聚,数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间,史传所书,尚可考也。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后世至不可胜纪。在唐尤多,姑摭其小小者数人载于此。
武德初,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后得刘兰成以为谋主,才用数十百人,出奇再奋,北海即降。海州臧君相帅众五万来争,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徐圆朗据海岱,或说之曰:“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圆朗使迎之。世彻至,已有众数千,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高骈之将毕师铎攻骈,乞师于宣州秦彦,彦兵至,遂下扬州。师铎遣使趣彦过江,将奉以为主。或说之曰:“仆射顺众心为一方去害,宜复奉高公而佐之,总其兵权,谁敢不服?且秦司空为节度使,庐州、寿州其肯为之下乎?切恐功名成败未可知也。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过江,彼若粗识安危,必未敢轻进,就使他日责我以负约,犹不失为高氏忠臣也。”师铎不以为然,明日,以告郑汉章,汉章曰:“此智士也。”求之,弗获。
王建镇成都,攻杨晟于彭州,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王先成往说其将王宗侃曰:“民入山谷,以俟招安,今乃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旦出淘虏,薄暮乃返,曾无守备之意,万一城中有智者为之画策,使乘虚奔突,先伏精兵于门内,望淘虏者稍远,出弓弩手炮各百人,攻寨之一面,又于三面各出耀兵,诸寨咸自备御,无暇相救,如此能无败乎?”宗侃矍然。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建即施行之。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
观此五者,则其他姓名不传,与草木俱腐者,盖不可胜计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删改)
[注]①烛之武:郑国人。②弦高:郑国商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州臧君相众五万来争帅:将帅
B.师铎遣使彦过江趣:催促
C.不若止秦司空勿使过江亟:赶快
D.暮乃返薄:迫近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天下之士有“魁奇智略”的一组是(    )(3分)
①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
②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
③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余
④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⑤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
⑥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每当社会动荡不安时,即使只有数百人聚在一起,或者在只有数城之地的范围内,也会出现能够出奇谋的高人。
B.宣州的秦彦借兵给毕师铎,帮他攻克扬州后,有人劝告秦彦说,假若想顺应民心为一方减少灾难,就应当奉高骈为主。
C.郑汉章认为献计之人是位有识之士,可是当他们再派人去寻找那个人时,那人已经无影无踪了,最终也没有找到。
D.王先成认为,老百姓逃入山谷,就是为了等候国家招待安,如果去追踪掳掠他们,那么这种行径与强盗没有什么不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4分)  
(2)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4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洪应明)《菜根谭》
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有个叫刘世彻的人,才智超群,举世罕见,在东夏声名卓著,如果能把他请出来并且敬若上宾,那么天下唾手可得。 (4分)                                       
(2)公告贴出去才三天,藏在山中的百姓争先恐后地出来,就如同回归市场一样,都逐渐地恢复了原来的职业。(4分)
小题1: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每处0.5分,全对得4分)
解析

小题1:帅:率领
小题1:写公顺被郡兵所败;⑤写王建手下的士兵四处掳掠。
小题1:不是劝告秦彦,而是劝告毕帅铎。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出、名、奉、句意各一分。(2)榜、竞、浸、句意各一分。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能力。立身处世若不能保持超然的态度,就好像在泥土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灌双脚,又如何能出人头地呢?处理人世事物若不抱多留一些余地的态度,就好比飞鹅扑火,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哪会使身心感到愉快呢?
【文言译文】
天下并不缺乏具有雄才大略的智识之士,每当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即使只有数百人聚在一起,或者在只有数城之地的范围内,也必定会涌现出能够出奇谋划异策的高人,这从史书的记载中还可以查到。比如在先秦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和弦高,沉着冷静的谋划,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后人的此类事例举不胜举,在唐朝尤其多,这里姑且选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为例。
唐高祖武德初年,北海郡义军首领綦公顺到处攻城略地,在攻打郡城时却被郡兵打败,后来得到刘兰成作为谋士,仅用了数百人,出奇兵抖擞精神再战,北海郡便宣布投降。海州的臧君相率领五万人马来争夺北海,刘兰成派遣二十名敢死队员趁夜色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溃了敌兵。
徐圆朗占据海岱,有人劝告他说:“有个叫刘世彻的人,才智超群,举世罕见,在东夏声名卓著,如果能把他请出来并且敬若上宾,那么天下唾手可得。”徐圆朗接受了建议,马上派人去迎请刘世彻,当刘世彻到来时,帐下已有数千人愿意听从号令的人。徐圆郎派他去攻去谯杞一带,由于东夏的人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因而刘世彻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
淮南节度使高骈的部将毕师铎进攻高骈,因为兵力不足,便向宣州的秦彦借兵,秦彦借兵,秦彦的士兵到了之后,从而攻克了高骈所坐镇的扬州。毕师铎派人催促秦彦及早过江,准备推他为主。有人劝告毕师铎说:“假若您想顺应民心为一方减少灾难,就应当重新奉高骈为主。(在外人看来,)您仍然在辅佐高骈,而实际上,您掌握着他的全部兵权,谁敢不服?况且秦彦任节高使,庐州、寿州的人难道能服气吗?我实在担心功名成败难以预料,不如立即派人制止秦彦渡江,他如果稍有头脑,懂得进退安危之势,就必定不敢贸然前来,即使他将来指责咱们不守信用,您仍然不失为高骈的忠臣。”毕师铎不认为是正确的。次日,他将此事告诉了郑汉章,郑汉章说:“这是位有识之士。”他们再派人去寻那人,可惜已经无影无踪了。
王建镇守成都,大举进攻盘踞在彭州的杨晟,可是久攻不下,老百姓多逃入山谷中藏身,于是,王建手下的各寨士兵每天都四处掳掠他们。王先成见此情形,便前去劝说王建的部将王宗侃说:“老百姓逃入山谷,就是为了等候国家招安,现在你们追踪掳掠他们,这种行径与强盗没有什么不同,你们一大早出去搜捕抢掠,直到天快黑时才返回营寨,根本没有防敌之意,万一城内有智识之士为他们出谋划策,让他们乘虚反击,先把精兵埋伏在城门内,当望见外出搜捕抢的军队渐渐走远,然后出动弓弩手和炮手各百人,攻打军营的一面,并在其余三面都设下疑兵,使得各寨的士兵都全力忙于自保,无睱救援其他军寨,这样你们能不吃败仗吗?”王宗侃闻听大惊,,幡然醒悟。王先成为此列举了七条写成状子,向王建提出建议。王建当即采纳,并付诸行动。公告贴出去才三天,藏在山中的百姓争先恐后地出来,就如同回归市场一样,都逐渐地恢复了原来的职业。
读了这几条记载,我不禁想到,其他姓名没有流传下来的与草木同化为土灰的具有雄才大略的智识之士,大概数不胜数。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天下未尝无魁奇智略之士,当乱离之际,虽一旅之聚,数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间,史传所书,尚可考也。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20分。其中,选择题9分,翻译题8分,断句题3分)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注】  ①警跸:警戒清道,断绝行人,是帝王出入时的规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敖弗敢宫内:通“纳”,接纳
B.臣母不当赵事坐:因……而获罪
C.孝文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伤:伤害
D.厉王母亦系:被囚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为筑外宫舍之
B.积土成山,风雨兴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
C.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
D.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
赵王献美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经过东垣时,赵王进献美人(即后来的厉王之母)给他,后来赵王又专门在宫外造房子给她住。
B.贯高谋反之事,牵连到了赵王,赵王被囚禁,厉王之母也一起被抓起来了,她虽然有孕在身也没有得到高祖的赦免。
C.孝文帝和厉王关系很好,常常称他为“大兄”,厉王到辟阳侯府上把辟阳侯***了,而孝文帝也没有怪罪他。
D.厉王在其母死后依附吕后,因而免于祸患,但他内心却始终怨恨辟阳侯,怪他当初没有尽全力救自己的母亲。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4分)
(2)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4分)
小题5: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3分,每两空1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 以 百 亩 之 不 易2为 己 忧 者 农 夫 也 分 人 以 财 谓 之 惠 教 人 以 善 谓 之 忠 为 天 下 得 人 者 谓 之 仁  是 故 以 天 下 与 人 易 为 天 下 得 人 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皋陶:人名,舜时的司法官。②易: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代小说,完成小题。(22分)
离 魂 记   (唐)陈玄祐
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重,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僚之选者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
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梦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将***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恩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天地)之下,胡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既至,宙独身先至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潜有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尝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小题1:对文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宙亦恚恨(深厚)B.乃倩娘行跣足而至(白白地)
C.今将我此志(强行改变)D.在舟中(看见)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家人莫知其状B.其妻常恩父母
C.何其诡说也D.或谓其虚
小题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清河张镒因官于衡州B.他时当以倩娘
C.其妻常父母D.家人
小题4: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镒从前曾答应自己的外甥王宙,等女儿长大以后,把女儿送到太原去和王宙结婚,可后来张镒却答应了宾僚的求婚,把女儿嫁给了宾僚。
B.张镒被征调到京城去做官,但张镒不愿离开清河,就派王宙到京城去贿赂朝廷官员,于是才有了王宙与倩娘的生离死别。
C.当王宙和倩娘决别上路以后,倩娘自***身亡,然后她的灵魂追上了王宙,和王宙私奔到四川,并生下了两个孩子,后来又和王宙一起回到了清河娘家。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五年里,张镒家竟然还没有埋葬倩娘。
D.陈玄祐小时候曾听到过倩娘离魂的事,后来又亲耳从张镒的堂侄、莱芜县令张仲规那里听到这件事的始末,意在表明这件事是真实的,而不是作者胡编乱造出来的。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天地)之下,胡颜独存也?
(2)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小题6:作者再三强调他写的事情是真实的,你怎样看待倩娘离魂这一事件的真实性?(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袜材当于子矣鸟何兮蘋中
B.月落庭空影长塞上长城空自
C.近士大夫有车过腹痛之
D.投地而骂曰告往而知来者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今画者乃节节为之?此竹数尺耳,有万尺之势
B.夫既心识所以然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C.以所画筼筼筜谷偃竹遗予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D.如兔起鹘落,少纵逝矣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待终丧而取以来
小题3:下列对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文中作者所记之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与可是一个漠视名利,恬淡、狂放且为官清廉的人。
B.文与可在画竹方面,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与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
C.苏辙从与可的绘画中,看出了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但苏轼并不赞同苏辙的看法。
D.此文中,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任意信笔写出的,实则形散而神不散。
小题4: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7分)。
《滕王阁序》节选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各项中“穷”字含义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岛屿之萦回
B.响彭蠡之滨
C.睇眄于中天
D.且益坚
小题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我”和终军一样,虽然到了弱冠之年,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因此“我”(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
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喝了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
C.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北海即使遥远,乘着旋风也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D.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岂能效法阮籍那样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
小题3:写出节选文段中的成语。(请写出3个,每个1分,共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之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祯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戍。给事中徐贞明等群拥入狱,视具橐①,亦逮谪外。御史刘台按辽东,误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绳督之,台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帝为下台诏狱,命杖百,远戍。居正阳具疏救之,仅夺其职。已,卒戍台。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等亦数破贼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然持法严。核②驿递,省冗官,清庠序,多所澄汰。公卿群吏不得乘传,与商旅无别。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辄不得补。大邑士子额隘,艰于进取。亦多怨之者。
张居正死后祸发,尚书李日宣等言:“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
——《明史·张居正传》
注:①(zhān):稠粥。 ②(hé):整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吏职,信赏罚课:考核
B.既至,请其死,锢之南京贷:给予
C.居正以为己,削其职风:通“讽”,讽刺
D.居正皆之,边境晏然右:支持、帮助
小题2:选出划线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    )(2分)
A.发水横溢,非决则涸,采漕臣议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
B.居正方引故事绳督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心不平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D.大邑士子额隘,艰进取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穆、曹二善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朝臣们认为他劳苦功高,不便法办。张居正于是借机调开他的儿子,才派人飞快去逮捕他,他才不敢反抗。
B.张居正采纳漕臣建议,责令运粮士兵紧急发运,避免损失,于是太仓粮食充足。受此启发,他命令事事都要按大小缓急规定期限。以后,官员们都不敢延误公事。
C.张居正有时喜怒无常,稍有不合意者,就大加责骂。给事中徐懋学、御史傅应祯请求他宽大为怀,却受到处罚,因此大小官吏怨声载道。
D.张居正还能知人善任,让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镇守蓟州镇,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前去破贼,张佳胤前往浙江安抚。一时,边境安宁,社会稳定。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题3分)
(1)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欧阳修《秋声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