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周济,字大亨,洛阳人。永乐中,以举人入太学,历事都察院。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宣德时,授江西都司断事。艰①归,补湖广。正统初,擢御史。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敕济往廉②之。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帝大嘉之。已,巡按四川。威州土官董敏、王允相仇杀,诏济督官兵进讨,济曰:“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驰檄谕之,遂解。
十一年出为安庆知府。岁比不登,民间鬻子女充衣食,方③舟而去者相接。济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者。且上疏请免租,诏许之,全活甚众。又为定婚丧制,禁侈费,愆嫁葬期者有罚,风俗一变。
饥民聚掠富家粟,富家以盗劫告。济下令曰:“民饥故如此,然得谷当报太守数,太守当代尔偿。”掠者遂解散。
济卒官,民皆罢市巷哭云。
(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①艰:指父母之丧。②廉:考察;查访。③方:两船并行。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闻:有名声 | B.敕济往廉之敕:朝庭下令 |
C.尽得不法状状:情状 | D.愆嫁葬期者有罪愆:失掉、错过 |
①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 ②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 ③驰檄谕之,遂解
④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 ⑤上疏请免租 ⑥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A.明永乐年间,周济凭借举人的身份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后又到都察院任职。都御史刘观推荐他担任御使一职,他坚决地推辞掉。 |
B.镇守大同的太监十分骄横,周济假托皇帝的命令,装成普通人模样,背着柴,深入到这个太监的家中,终于弄清了他违法的情况。 |
C.威州土豪董敏、王允相互仇杀,朝庭命周济率兵征讨,周济恩威并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通过下达檄文劝说董王二人,终于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
D.周济任安庆知府时,民间出现饥荒,周济通过借粮放赈、上疏免租、禁奢侈浪费和鼓励饥民劫富自救等措施,使许多老百姓活了下来。 |
(1)“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2)全活甚众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朝廷安抚远方之人,应先安抚而后征讨
(2)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以骄横闻”与《逍遥游》中“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的“以久特闻”结构、用法、意义都一样。可译为“闻名”“有名声”。B、“敕”是常用词,《林黛玉进贾府》中有“敕造宁国府”。C、“状”是“得”的宾语,“不法状”结合上下文应该是“违法的事实”,“情状”是情形、状态之意,于此不合文意。D、《氓》里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之句,“愆”即违背、超过之意。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不会太难,主是要常见词,很多还是课内知识的迁移,所以考生平时要多读课内文言文。本题的A、B、D均是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2:
试题分析:①不是谈周济为政,而是说他辞官。②是谈周济查访的方式。⑥是周济向皇帝提的建议。
点评:文言文信息的归纳整理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本题中“为政”就是限制条件。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故意忽略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而扩大答题范围。比如本题中的①。
小题3:
试题分析:B项“周济假托皇帝的命令”与原文“敕济往廉之”不符;C项“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与原文“诏济督官兵进讨,济曰”不符;D项“鼓励饥民劫富自救”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点评: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要注意选项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原文中的相关内容是否一致。特别是要注意一些修饰词、限制词,命题者往往会在这些细微之处设陷阱。例本题B项的“假托”与“敕”。另外要注意选项中的信息是否无中生有、主观臆断,本题中的D项就是主观臆断。
小题4:
试题分析:(1)计分点为:绥(安抚)、远(远方的)、征(征讨)。“绥”为难点,绥:从糸,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国民党统治时有一个机构叫“绥靖公署”,负责保护地方平安。再加之“绥安”是同义复词,加之“绥安”的宾语为“远人”所以可推出绥为“安抚”之意。(2)计分点:全(保全)、活(使……活下来)、使动用法。本句的难点是“全”,考生很有可能误解为“全部”,但从语法上分析,“全活”作“众”的谓语,所以应为动词,加之已学知识“苟全性命于乱世”可知“全”为保全之意。
点评:文言翻译的难点在实词的理解。实词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往往句中难以理解的词语是该句的计分点,所以要学会运用迁移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字形推断法等方法。另外要注意“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参考译文】周济,字大亨,是洛阳人。永乐年间以举人身份入太学,后历任都察院官职。都御史刘观荐举他为御史,为父母去世而归家守丧。后任职于湖广。正统初年提升为御史。镇守大同的太监骄横无忌臭名远扬,朝廷派周济去调查。周济装扮成普通人,背着薪柴进入这个太监家中,查明了他的一切不法事实,奏报朝廷,英宗非常赞许他。随后周济又巡按四川。四川威州的当地土官董敏、王允相互仇杀,朝廷令周济督率官兵征讨。周济建议说:“朝廷安抚远方之人,应先安抚而后征讨。”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速传令劝告董敏、王允,使两家和解。
正统十一年,周济出任安庆知府。这一带连年年成不好,老百姓卖儿卖女苟且求活,乘船去他乡的人络绎不绝。周济借官府漕粮赈济老百姓,并禁止卖儿卖女。与此同时,他又上书请求朝廷免征租税,得到朝廷的批准,使很多人活了下来。他还制定了婚丧礼制,禁止奢侈,凡迟嫁缓葬的人要受处罚,安庆风俗为之一变。
有一次,饥民聚集抢夺富人家的粮食,富家以强盗抢劫为由报告官府,周济下令说:“老百姓饥饿才抢粮。但是抢了粮食的人要把数量报告给太守,太守代为偿还。”于是抢粮的人解散了。
周济在官任上去世,老百姓关门闭户停业为他恸哭。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周济,字大亨,洛阳人。永乐中,以举人入太学,历事都察院。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宣德时,授江西都司断事。艰】;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②,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②悛(quān):改,悔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辙亦迁海康,书告曰书:写信 |
B.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绮:美丽,华丽 |
C.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冠:位居第一 |
D.自量为己必贻俗患贻:遗留 |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不拘于时,学于余 |
B.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其孰能讥之乎 |
C.不见老人衰惫之气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 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 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 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qú清瘦)而实腴”,认 |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5分)
译文: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5分)
译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节选)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
A.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赈” |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 |
C.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
D.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
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谆拒之。备一旦烧屯去,博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谆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谆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徒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徒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顽嗣。文帝践阼,谥典日愍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小题1:下列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整卒,典徙颍阴令徙:调职 |
B.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拒:抗衡 |
C.卿欲慕耿纯邪慕:羡慕 |
D.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嘉:赞赏 |
①故试以治民之政 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 ③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 ④苟利国家,专之可也 ⑤自请愿徙诣魏郡 ⑥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A.①④⑤ | B.②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③⑤ |
A.李典先跟从父亲李乾追随太祖征战,破黄巾,击袁术;后又随兄长李整打败薛兰、李封,基于立下的这些战功,升迁为青州刺史。 |
B.太祖安排李典和程昱运送军粮,且嘱咐水路不通可以走陆路。李典分析了驻守黄河的敌人的情况,果断地北渡黄河,打败了敌军,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
C.李典与乐进、张辽一向不和,面对孙权的军事包围,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李典抛弃了个人私怨,与张辽并肩作战,使孙权撤军。 |
D.李典年少时就喜好学问,不喜欢军事,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因崇尚儒雅,对有才能的人非常尊敬,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5分)
(2)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5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军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C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D.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朝济而夕设版焉 |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夫晋,何厌之有 |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
D.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以其无礼于晋 |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夫晋,何厌之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D.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6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项王军壁垓下壁:筑壁垒 |
B.田父绐曰:“左。”绐:欺骗 |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 D.我何面目见之 |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②乃自刎而死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最新试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
- 2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故事能体现这一美德的有[ ]①黄香夏扇枕、冬温席②汉文帝为母亲长汤药③王祥卧冰
- 3①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②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③两边及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④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以上条件能判断两个三
- 4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在树
- 5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船形彩陶壶。下列表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A.当时的制陶技术已十分高超B.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6在直角坐标系中,以M(-1,0)为圆心的圆与直线x-3y-3=0相切.(1)求圆M的方程;(2)已知A(-2,0)、B(
- 7“尽管当时中国拥有那么高比例的GDP,但这些资源并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转化成为政府能力,尤其是军事能力。……尽管当时英国
- 8阅读理解。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Marketing-Entry Level S
- 9构成细胞生命大厦基本骨架的化合物是[ ]A.无机化合物B.有机化合物C.化学元素D.蛋白质
- 10 — Things in your room are all over the floor. Be sure to___
热门考点
- 1小杰在学习“线段与角”章节有关知识时,有如下说法:(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如果∠α=53°38′,
- 2先通读下面的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根据短文内容和所给首字母,在空格内填入一个适当的词,使短文意思完整 。所填单词在题后横
- 3 Liu Xiang and Yao Ming are famous sports stars. ______ of
- 4工业上以CaO和硝酸反应制Ca(NO3)2·4H2O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既不补充水分,又无水剩余,则应选用的硝酸的质量分
- 5设,若,则
- 6甲、乙两名同学在5次英语口语测试中的成绩统计如下面的茎叶图所示. (1)现要从中选派一人参加英语口语竞赛,从统计学角度,
- 7直线过曲线上一点,斜率为,且与x轴交于点,其中⑴试用表示;⑵证明:; ⑶若对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 8计算的结果是【 】A.B.C.D.
- 9首先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科学家是A.奥斯特B.安培C.库仑D.伏特
- 10Did you watch your football team _____ the match last Fr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