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①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①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小题1:根据①②选段,概括孔子的义利观。(2分)
答:
小题2:结合③选段,简析孟子反对“后义而先利”的原因,并谈谈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4分)
答:
答案
小题1:① 见利思义,重义轻利;( 1 分)② 重义方能成仁(或“重义方能成为君子”)。 ( 1 分)
小题2:① 因为“先利后义”,就容易放纵贪欲 (2 分)② [ 要点提示]孟子的“义利观”启示我们:要行义以求利,通过做合乎‘道义”的事,来获得正当的利益;不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从政者不能滥用职权,经商者不可巧取豪夺……各行各业都应坚守道德的底线.( 2 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①的大意是:如今完美的人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面临危难能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也不忘记平素的诺言。②的大意是:君子但知公义,小人但知私利。综合这两的含义即可得出答案。
点评:文化经典题比较难,首先是文意的理解学生有难度,所以应有适当的注解,减轻学生的阅读难度。其次,文段思想的理解更难,最好选择关系较紧的文段,否则学生很难下手。本题的文段理解难度较大,但两个材料的联系还是挺紧密的。
小题2:
试题分析:③的大意是: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由此可得出结论:先利后义的人就会逐利。然后就此谈自己的启示。
点评:本题将文化经典、理解文意、探究三个知识点放在一起考查,难度较大,但能充分考查学生的能力,一套题有一道这样的题,还是能体现考试的选拔功能。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①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①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宋·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赋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解:①升龠(yuè):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②藏武仲句:藏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
B.为盗乃甚逸也逸:闲适、安逸 |
C.彼唯恐不得齿良人齿:排列,列入 |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如同,和……一样 |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 |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的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
(1)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注],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选自中华书局《欧阳修全集》2001年第1版,有删改)
[注]子云:西汉扬雄,字子云。仲淹:隋末大儒王通,字仲淹。杨雄著《太玄经》模仿《周易》,作《法言》模仿《论语》;王通作《元经》模仿《春秋》,作《中说》模仿《论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患:担心 |
B.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责:责备 |
C.方勉焉以模言语勉:努力 |
D.徒见前世之文传徒:只,仅仅 |
A.及少定而视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于是余有叹焉 |
C.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D.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
A.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
B.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
C.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
D.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
⑴ 非尔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译文:
⑵ 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
译文:
⑶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译文:
材料二: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小题1:颜渊为何感叹“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请根据文段,简要概括。(1分)
小题2:从材料二看,孔子培养人才的最理想的目标是什么?请结合现实,加以评析。(4分)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 |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访 |
C.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攀,招供 |
D.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判罪 |
A.欲因此时降武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
B.若知我不降明君既若见录 |
C.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
D.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A.《苏武传》生动刻画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
B.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文中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
C.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
D.选文中环境及细节的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 |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①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②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今以奉职获戾③,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转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④为台臣所纠,去位。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⑤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注:① 墨,贪污。② 倒剌沙,人名。③ 戾:罪。④ 别里怯不花,人名。⑤ 剀(kǎi):切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法:法令 |
B.丞相倒剌沙疾其摧辱同列疾:痛恨 |
C.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趣:催促 |
D.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纠纠:检举 |
① 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 ② 何谓法祖宗耶
③ 起岩廷争愈急 ④ 搏击豪强,不少容贷
⑤ 起岩执不可 ⑥ 起岩据理窜定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③④⑥ | D.①②⑤ |
A.张起岩刚在代管县里的行政事务时深得民众拥戴,后因进士考试中的出色表现得到皇帝赏识,进入朝中任职。 |
B.因受杨廷玉案牵连,张起岩虽据理力争,得到皇帝的理解,但仍被罢免还乡,后来才得以升迁,逐渐受到重用。 |
C.宁宗去世时,燕南突然发生诬告官员叛乱事件,张起岩力主严惩诬告者,对稳定当时的局势起了良好的作用。 |
D.张起岩性格刚直,不阿附上级,不苟同他人,不顾及情面,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在政治和史学上都作出了贡献。 |
(1) 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3分)
(2) 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3分)
(3) 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4分)
最新试题
- 1有时,教室黑板反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其原因是______;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现状
- 2下图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根据图示分析,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_____
-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如图1中选择装置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1)写出图中仪
- 4某温度下,将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稀释,平衡时溶液pH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5—Do you know _______ yesterday afternoon? —Sorry, I"ve no id
- 6阅读理解 Why did the chicken cross the road? To get to the o
- 7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变化的离子方程式是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32 -+ 2 H+ = CO2↑+ H2OB.金属铁放入
- 8Although they are divorced, he still has regular _______ to
- 9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
- 10下列对化学知识的总结,你认为合理的组合是[ ]①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②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
热门考点
- 1将一电荷量为2×10-5的试探电荷放在电场中的P点处,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为2×10-2N,则P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___
- 2威海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
- 3 The children all looked_______ at the broken model plane an
- 4在牛的腓肠骨的演示实验中,我们发现肌肉两端的肌腱颜色为_______,解剖观察还发现有________和神经分布在肌肉之
- 5哲理小品文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风落之果在某便利店门口,看到一女士掉了一元硬币,刚好滚到不远处的一个乞丐面前,他当时
- 6将a mol Na溶于b g水中,a1 mol Na2O溶于b1g水中,a2 mol Na2O2溶于b2g水中,均能得到
- 7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和基本结构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C、H、O、N、P是染色质、核苷酸共有的化学元素B.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
- 9下列标志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B.C.D.
- 10盒子中有红球和白球各2个,小玲把球从盒子中一个一个地摸出来,则红球和白球相间出现(可以是“红白红白”也可以是“白红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