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按要求答(1)—(2)题。(13分)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按要求答(1)—(2)题。(13分)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节选自(刘开《问说》)
小题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小题2:用斜线(/)给下面划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答案

小题1:①(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请教),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判定是非)。②认为自己对却认为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共同毛病。学习有不理解(的地方),(却)硬要以为理解了;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没有可问的事了。
小题2: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3分,错1至3处扣1分,错4至5处扣2分,错6至7处扣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①“于”“有道”“正”各1分,句子通顺1分。②得分点:“强”“安”“臆度”意动用法和判断句式各1分,句子通顺2分。
小题2:
试题分析:(译文)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按要求答(1)—(2)题。(13分)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义士杨景和埙传
(明)张弼
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延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拷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辩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遂击登闻鼓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佯诺之。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成化初,修《英宗实录》,称“义士杨埙”云。
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父为漆工。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称叹,以为不可及。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
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然此公论,具人面目者皆能知之,而高冠长裾,号称科第人物者,乃低佪淟涊,甘为之扫门捧溺,无所不至,而覸然自得,夸噪于人,何利害之移人乃如是其烈耶!闻埙之风,亦可少愧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捕拷掠掠:掳掠
B.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狱:讼案
C.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秩:官品
D.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目:看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C.闻埙之风,亦可少愧矣安能以身之察察
D.以五色金钿并施以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埙是一位天资敏悟、有创造性的平民艺术家。但更主要的,他是一位见义勇为的义士。
B.当锦衣卫指挥门达陷害袁彬时,官吏们虽然都为袁彬叫屈,但没有人敢于出面援救,只有素不相识的杨埙,敢于上疏喊冤。同时,又用谋略揭穿了门达欲诬华盖殿大学士李贤的阴谋。
C.杨埙不避权奸的义举赢得大家的尊重,有人想授予他官职,他没接受,而是隐于技艺以孤高自守。人们不敢只把他当成一个艺人,而是敬称他为“义士杨埙”。
D.作者在表彰杨埙的同时,也鞭挞了权贵及那些为权贵们“扫门捧溺”的“高冠长裾”的“科第人物”,可谓一箭双雕。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3分)
(2)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亨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淳、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监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日:“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日:“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拳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监察御史擢:被任命、被提升
B.假以粮种假:借
C.桧衔之衔:衔接,紧跟着
D.以绍兴十三年卒以:于,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治理有方”和“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A.①顺昌民以刚为命②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B.①刚喻从盗者使反业②刚论奏无所避
C.①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②刚显疏其恶
D.①假以粮种,复以租赋②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生病而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到了极点,主张强化对建康的筹划、建设与管理,并应做好率军驻扎固守的打算,以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的,应当给以优厚的赏赐。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并把他们安排在秦桧周围来遏制秦桧,从而引起了秦桧的强烈不满。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5分)
答:                                                                          
②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2分)
答: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节选自韩愈《原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甘茂传
甘茂者,下蔡人也。学百家之术,秦王见而说之。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欲使甘茂伐韩取宜阳,以信道至周室。甘茂曰:“请约魏以伐韩。”令向寿辅行。甘茂既约魏,魏许,甘茂还至息壤,谓向寿曰:“子归言之王,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也。”   
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问其故,甘茂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昔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开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返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
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秦昭王新立,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因甘茂,茂为韩言于秦昭王曰:“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扞楚也。今雍氏围,秦师不下殽,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然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乃下师于殽以救韩。楚兵去。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①宜阳、上党、南阳:都是韩国地名。②数险;许多险要的地方。指秦国的函谷关、崤关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然愿王勿伐也愿:希望
B.今王倍数险倍:通“背”,离开。
C.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谢:谢罪
D.故敢扞楚也扞:同“捍”,攻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甘茂深谋远略的一组是 (3分)
①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②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
③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④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⑤茂为韩言于秦昭王   ⑥乃下师于殽以救韩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茂出使魏国回到息壤后劝王不要攻打宜阳的唯一原因是,他认为宜阳相当于一个大郡,积蓄很深厚,攻打难度太大。
B.乐羊用三年时间攻下中山,回来邀功,魏文侯拿出一箱子罗列他的过失的信给他看,他才感激文侯对自己的信任。
C.武王看到宜阳久攻不下,就想召回甘茂,停止进攻。甘茂说“息壤在彼”是暗示武王不要忘记二人在息壤定下的盟约。
D.甘茂认为,如果不去救韩国,就会使韩国投靠楚国,并联合魏国一起对抗秦国,通过对形势的分析,最终说服秦昭王同意救韩。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3分)
译:                                                                             
(2)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3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②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
注:①廋:隐藏。②瞭:明亮。③眊:暗昧不明。
孔子和孟子在识人方面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 和《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②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
小题1:在孔子和孟子看来,君臣应该以怎样的关系相处?(2分)
小题2:孟子以“手足”、“腹心”为喻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