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①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②哉?”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言亦心之所发,故并此以观,则人之邪正不可匿矣。然言犹可以伪为,眸子则有不容伪者
【注】画横线的文字为朱熹作的注。①眊(mào):目不明。②廋(sōu),隐匿也。
这段文字论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孟子主张什么?结合朱熹的注释说说孟子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论述的是一个辨识人言的方法问题。孟子主张辨别一个人是否说真话,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观察他的眼睛。因为人可以编造假话,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容不下虚假的东西,所以要看一个人说的心里是不是真话,先观察他的眼睛。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道理,通过人的眼睛可以审视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①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②哉?”言】;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大   命①
(清)唐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②”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无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唐子行于野,见妇人祭于墓而哭者。其反也,犹哭。问:“何哭之哀也?”曰:“是吾夫之墓也。昔也吾舅织席,终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织帛,终身无完席。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唐子慨然而叹曰:“是天下之大命也夫!昔之时,人无寝敝席者也;今之时,人鲜衣新帛者也。”
唐子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吴西之民,非凶岁为舰粥,杂以莜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岂所嗜之异于人哉?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唐子之父死三十一年而不能葬。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家有一石一斗三升粟,惧妻及女子之饿死也。至于绣谷之山而病眩,童子问疾,不答。登楼而望,慨然而叹曰:“容容其山,旅旅其石,与地终也!吁嗟人乎!病之蚀气也,如水浸火。吾闻老聃多寿,尝读其书曰:‘吾惟无身,是以无患。’盖欲窃之而未能也。”                                    
(选自《潜书》)
【注释】 ①大命:指天下的命脉  ②粞:碎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者其无身之能乎资:供给
B.其反也,犹哭比:及,等到
C.犹食之而不甘:美味
D.恶衣菲食,不敢自恣:恣意,放纵
小题2:下列句中全都表现唐子关于“天地之道故平”深刻观点的一组是(    )
①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 ②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  ③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     ④容容其山,旅旅其石,与地终也    ⑤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恣 ⑥吾惟无身,是以无患
A.①⑤⑥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的观点,指出社会分配公平是治理天下的要害所在。
B.第①段中,唐子用鱼水关系回应了邻人的关心:自己如同身处干涸水塘中的鱼,纵有本领也无法生存,并建议邻人用慰问自己的态度去慰问天下人,暗含讽刺。
C.第②段中,唐子知道了妇人哀哭的原因后不禁感叹百姓的生活今不如昔。过去的人没有睡破席子的,如今的人连件新衣也穿不了。
D.唐子认为天下有人快乐有人忧愁,有人富裕有人贫穷,有人安乐地坐车,有人走路走得脚上都长出了茧子,都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公平,才造成了贫富差距。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3分)
译文:                                                  
⑵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②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克:约束。②归:赞许。③铄:融化金属,此处意为渗入。④蓰:五倍。
(1)请概括出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匡庐:即山西庐山;②涴:污,弄脏;③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④孤:古同“辜”,辜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煮茗以守饮:饮茶B.必有深其欲中:合乎
C.而变其所哉业:从事D.不人之不知病:担心,忧虑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朱碧潭为人所讥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有发其志,遂学为诗      ②贫不自谋            ③徒涴墙户,曾不可食
④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⑤然坐以匹夫交邦君    ⑥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
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区区之名”。
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
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做诗表示理解。
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3分)
(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②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
[注]①错:通“措”,放置 ;②枉:不正直、邪恶。③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 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愈伯文集》,有改动)
【注】 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赴朝廷征聘之士。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与利史相先后       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幻:惑乱
C.而不乎外假:借助
D.贪相承习为故:缘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④明而自信,笃也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二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给泉水命名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照应上文,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3分)
(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