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韩信),(黥)布因心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布所幸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姬数如医家,贲赫自以为侍中,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姬侍王(黥布),从容语次,誉赫长者也。王怒曰:“汝安从知之?”具说状。王疑其与乱。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变事,乘传诣长安。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变,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上读其书,语萧相国。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反书闻,上乃赦贲赫,以为将军。
上召诸将问曰:“布反,为之柰何?”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问之。令尹曰:“是故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彭越,前年***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筹划之计,可问。”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①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②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封薛公千户。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
注:①敖庾:粮仓。②重:辎重,此指贵重财物。(选自《史记·黥布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候伺旁郡警急 候:侦察 | B.言布谋反有端 端:征兆 |
C.誉赫长者也 誉:推荐 | D.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 废:废弃 |
①布使人追,不及 ② 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③上读其书,语萧相国 ④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⑤是计将安出 ⑥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
A.①③⑤ | B.③⑤⑥ | C.①②④ | D.②④⑥ |
A.黥布惊恐于淮阴侯的被***,暗中令人部署军队,后来又怀疑宠姬和侍中贲赫与朝廷勾结,便要逮捕贲赫。 |
B.朝廷派人暗中查验黥布的谋反传闻,黥布认为自己的举动已经败露,便***了贲赫家人,公开起兵造反。 |
C.针对黥布造反,汝阴侯滕公曾问计于门客薛公,并对薛公对局势的见解大为欣赏,滕公因此向高祖举荐薛公。 |
D.面对高祖刘邦的征询,薛公分析黥布可能采取的三种策略及其结果,并胸有成竹地断定黥布会采用下 |
(1)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
(2)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
(3)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
(1)黥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和他结有怨仇的人诬陷他。(不宜,仇怨,妄诬)
(2)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裂,王,贵)
(3)出兵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能怎么办!(坑,竖子,何能为乎)(每句3分,共9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该句话可译成:闲谈之中,称赞贲赫是个情性谨厚的人。这里,誉:称赞,夸赞。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全都表现薛公擅“筹策”的一组,其实就是从文中筛选信息,逐项排除即可,①是黥布的行为。③⑤是皇上的行为。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需结合原文内容,逐项判断内容是否与原文一致即可。“怀疑宠姬和侍中贲赫与朝廷勾结”错,原文说“淮南王黥布怀疑姬妾与贲赫有淫乱关系”。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需要注意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翻译时,要把关键字全部译出来。(1)“不宜”译为“不会”,“仇怨”译为“结有怨仇”,“妄诬”译为“诬陷”;(2)“裂”译为“分割”,“王”译为“使……称王”,“贵”译为“使……显贵”; (3) “坑”译为“活埋”,“竖子”译为“这小子”,“何能为乎”译为“还能怎么办”。
【参考译文】
汉十一年,高后诛***了淮阴侯,淮南王黥布因此内心恐惧,暗中派人部署集结军队,窥探邻郡是否有危急情况。
黥布宠幸的爱妾病了,请求治疗。医师的家与中大夫贲赫家是对门,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贲赫认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丰厚的礼物,随黥布爱妾在医师家饮酒。爱妾侍奉淮南王,闲谈之中,称赞贲赫是个情性谨厚的人。淮南王生气地说:“你怎么知道的?”爱妾就把他们交往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他。淮南王怀疑她跟贲赫有淫乱关系。贲赫害怕,借口有病(不去见他)。淮南王更加愤怒,就要逮捕贲赫。贲赫要告发黥布叛变,就坐着驿车 前往长安。黥布派人追赶,没有追上。贲赫到了长安,上书告发,说黥布有造反的迹象,可以在叛乱之前诛***他。皇帝看了他的报告,对萧相国说了这件事。相国说: “黥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和他结有怨仇的人诬陷他。请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侦察淮南王。”淮南王黥布见贲赫畏罪潜逃,上书告发自己要叛变,本来就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部署的情况;汉朝的使者又来了,很有侦察他情况的样子,就***了贲赫全家,起兵反叛。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皇帝就释放了贲赫,任命他为将军。
皇帝召见将领们问道: “黥布造反,拿他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活埋了这个小子,还能怎么办!”汝阴侯滕公召来原楚国令尹询问这件事。令尹说:“他本来就应该造反。”滕公说:“皇帝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他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还造反呢?”令尹说:“前几年***了彭越,前年又***了韩信,这三个人有同样的功劳,是结为一体的人。黥布自然会怀疑祸患会牵连到自身,因而造反了。”滕公把这些话报告皇帝,说: “我的门客原楚国的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黥布的事)可以问问他。”皇帝就召见了薛公问他。薛公回答说:“黥布造反是不足为怪的。如果黥布采用上策,山东地区就不是汉朝所有了;采用中策,谁胜谁败就难以预料了;采用下策,陛下就可高枕无忧了。”皇帝 问:“什么是上策?”薛公回答说: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楚国,吞并齐国,夺取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和赵国坚守他们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朝所有了。” “什么是中策?”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楚国,吞并韩国,夺取魏国,占有粮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难以预料了。” “什么是下策?”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下蔡,把贵重财物搬到越国,自己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汉朝就平安无事了。”皇帝说:“他会采用哪种计策?”薛公回答说: “采用下策。”皇帝说:“他为什么不采用上中策却要采用下策呢?” 薛公说: “黥布原来是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更不为后世子孙考虑,所以说他会采用下策。”皇帝说:“说得好。”赐封薛公为千户。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皇帝就调动军队,亲自率领着向东攻打黥布。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韩信),(黥)布因心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布所幸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②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取材于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徼(jiào):边界。②光禄:官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穷其所生之地穷:追究或千钱买一石 |
B.或芟而去焉芟:除去 |
C.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意:意图 |
D.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臭:气味 |
A.①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B.①而不欲以告人欤?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C.①甥其为我记之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D.①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②多于在庾之粟粒 |
①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②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③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④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⑤ |
A.第二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以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作者用反诘语气,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
B.任光禄虽身处江南,却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而在园中遍植以竹,并自号“竹溪主人”,是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 |
C.这篇小品文,详细描写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通过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针砭了世俗,赞扬了任光禄君孤高独立的人品。 |
D.本文名为记,却不受形式束缚,别具一格,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且能直抒胸臆,是体现作者自然而成的创作风格的富于本色的好作品。 |
(1)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3分)
(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4分)
(3)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3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②,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以羊易牛)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③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注】①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②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③赴愬(sù):前来申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易:交易,买卖 |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爱惜,爱护 |
C.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靠近,走向 |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明白,清楚 |
A.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B.①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②以若所为 |
C.①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②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
D.①王坐于堂上 ②君子之于禽兽也 |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③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⑤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⑥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A.①②④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④⑤⑥ |
A.孟子听说齐宣王同情那头将要无辜被宰而恐惧颤抖的牛,认为齐王具备王者之心,能够施行“仁政”。 |
B.孟子认为齐国的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并不是齐王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他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
C.孟子认为齐宣王通过发动战争,与诸侯结怨的方式,虽然能够称霸诸侯,却可能会给齐国带来严重的灾祸。 |
D.孟子建议齐宣王施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附,到时候就没有人能够阻挡齐王“王”于天下了。 |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3分)
译文:
②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4分)
译文:
⑵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争 名 者 于 朝 争 利 者 于 市 今 三 川 周 室 天 下 之 市 朝 也 而 王 不 争 焉 顾 争 于 戎 狄 去 王 业 远 矣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欲将吴起将:派遣 |
B.曾子薄之薄:轻视,看不起 |
C.鲁君疑之,谢吴起谢:辞退,疏远 |
D.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拔:攻取 |
A.尝学于曾子 /则移其民于河东 |
B.学兵法以事鲁君 /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C.起贪而好色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D.起之为将 / 均之二策 |
A.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有二心。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
B.吴起虽贪恋名声爱好女色,但带兵打仗却是他人所不能及,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 |
C.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充分表现了他对部下的关心;而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放声大哭,说明她见识浅薄不知感恩。 |
D.在吴起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国君不施恩德,即便亲近之人也会变成仇敌。 |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君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非于世固:本来 |
B.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法:效法,取法 |
C.智者作法,愚者制焉制:制约 |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举:全部 |
A.孝公既用卫鞅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 |
B.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C.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 今君乃亡赵走燕 |
A.在商鞅看来,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只可与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 |
B.甘龙认为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商鞅肯定了他这一奉公守法的观点。 |
C.商鞅制定的法令很苛酷,比如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 |
D.有一个人把在立在国都市场南门的木头搬走了,当下得到五十金奖赏。商鞅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
(1)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3分)
(2)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3分)
最新试题
- 1地为绿化环境,移栽了银杏树棵,梧桐树棵.它们移栽后的成活率分别为、,每棵树是否存活互不影响,在移栽的棵树中:(1)求银杏
- 2下列加粗词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炽痛(chì)嗥鸣(háo)斑斓(lán)B.谰语(lán)怪诞(dà
- 3在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
- 4--- You promised to call me last night. --- I called, but I
-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邻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B.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相互化合,都能形成离子键C.
- 6下图是用比例模型来表示某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图中“O”和“o” 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能用该图表示的化学反应
- 7已知:如图,△ABC中,AB=4,BC=8,D为BC边上一点,DC=6。(1)求证:△ABD∽△CBA;(2)若DE∥A
- 8已知等比数列{an}的各均为正数,且a1+2a2=3,a42=4a3a7,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______.
- 9甲、乙、丙三地的海拔高度分别是20m、﹣15m、﹣5m,那么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 )m.
- 10两个锐角的和不可能是( )A.锐角B.直角C.钝角D.平角
热门考点
- 1下列条件中,不能识别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 )A.两组对边分别平行B.两组对边分别相等C.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
- 2解方程:(1)2-xx-3+3=23-x;(2)1x+1+2x-1=4x2-1.
- 3元朝时马可·波罗来中国游历,假如你是他的翻译兼顾问,请你帮他解答如下疑问:(1)马可·波罗就许衡《鲁斋遗书》中“国家仍处
- 4若θ∈(0,2π),且sinθ<cosθ<cotθ<tanθ,则θ的范围是( )A.(0,π2)B.(π4,π2)C.
- 5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七百多年前来到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无疑是位先驱,反映了他的经历和见闻的名著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
- 6请指出下列语段中应用不得体的词语,并改正。 学生会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情况进行了取证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提
- 7我国控制人口的基本国策是[ ]A.早婚早育B.计划生育C.早生优生D.一对夫妻一个孩
- 8When the old woman died, it___ that she was actually very ri
- 9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小刚在他所在班的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家庭中一
- 10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近似数4.230和4.23的精确度相同B.近似数579.0是精确到个位数C.近似数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