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代。后出之。代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小题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闻之,乃燕 望:怨恨
B.王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 诚:真诚地
C.苏代过魏,魏为燕代 执:拘捕
D.而天下由此苏氏之从约 宗:尊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见者异所闻于东周 吾终以子受命天矣
B.观王群臣下吏 代宋,宋善待之
C.齐王霸乎不信
D.燕立昭王,苏代遂不敢入燕 子之之乱苏氏去燕
小题3:以下能直接表现苏代擅长游说之术的一组是(    )
①臣闻明王务闻其过             ②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 ③此则计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④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⑤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⑥终归齐,齐善之
A.①④⑤    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代、苏厉是苏秦的弟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分化拉拢,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在燕国出现危机的时候,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
B.苏代认为,齐国不占天时,且百姓疲劳困乏,即使拥有地利也不足为虑;又分析了齐国君骄臣贪的隐患,从而消除了燕王的恐惧之心。燕王最后决定任用苏代来对抗齐国。
C.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燕王哙听了苏代的话后,便专一重用子之,甚至还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燕国大乱,最后被齐国杀死。苏代也不敢回到燕国。
D.齐国攻打宋国时,燕昭王读了流亡到宋国的苏代写给他的信,认为写得很好,决定再次起用苏代,共谋讨伐齐国,最终打败了齐国。苏代兄弟因此而名扬诸侯。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分)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4)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
(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2)想到他们死去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3)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连六国也比不上了。
(4)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关键点:罢敝、恶,句意各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诚”在此是“果真,如果”的意思。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小题2:
试题分析:D项,均为连词,表因果,译为“因此,所以,因而”。A项,均为介词,前者译为“与……相比”;后者译为“从”。B项,前为助词,译为“的”;后为动词,译为“到”。C项,前为副词,表推测,译为“会(将)”;后为代词,译为“他的”。
小题3:
试题分析:②是说齐、赵是燕的仇敌,陈述事实。⑤是游说后燕王按照苏代说的去做了,是间接表现。⑥苏代归齐,齐对待他很好,没说与擅长游说有关。①③④全部能直接表现。
小题4:
试题分析:“苏代兄弟因此而名扬诸侯”错,从原文“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可知,名扬诸侯是因为“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而不是打败齐国。做本题要对照原文,注意细节,关注人、事、时、地。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然则”译为“既然这样”;“厌”,通“餍”,译为“满足”;“先祖父”译为“死去的祖辈和父辈”;“暴”译为“冒着”;“尺寸之地”译为“很少的一点土地”;“苟”译为“如果”;“故事”译为“前例”;“罢”通“疲”,译为“疲劳”;“苟”译为“如果”;“恶”,疑问副词,译为“怎么”。
参考译文: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作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之宠:重用
C.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3分)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2) 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小题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庖月更刀族:一般的
B.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
C.乎技矣进:超过
D.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不足外人道也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之踌躇满志
③而刀刃若新发硎    ④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句是(3分)         (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B.秦人不暇自哀
C.苟以天下之大D.臣之所好者道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庖丁始解牛时,和普通人一样,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之后不再把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
C.文中写良庖、族庖,是为了反衬庖丁,类比三者解牛的方法,从而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D.文惠君从庖丁解牛之道中悟出了养生之道——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共10分)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5分)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 衡 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衡少善文属:连缀
B.连公府不就辟:征召
C.安帝闻衡善术学雅:素常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兆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②弃甲曳兵
B.①十年成②今君亡赵走燕
C.①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秦城求璧而赵不许
D.①于是皆服妙②余嘉能行古道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3分)
译文: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3分)
译文:                 
(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1:加点字解释。(2分)
(1)八州而朝同列 (      )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3分)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小题3:与“为天下笑者”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得不焚,殆有神护者B.不足为外人道也
C.而君幸于赵王D.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小题4:这两段文字通过                                                两组对比,揭示“                                      ”这一主旨。(3分)
小题5:作者总结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意在            ,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新序·杂事四》)
小题1:上文选自《新序》,由西汉时          进行采集史实、编纂而成。(1分)
小题2:加点字解释。(2分)
(1)怨,祸之道也(  )       (2)此梁之阴也(    )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楚令因以梁瓜之美 B.则又皆以灌矣
C.瓜日以美   D.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E. 上以无隐,益重之
小题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报怨以德”的效果的一组是(     )(3分)
①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②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③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④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⑤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  ⑥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
小题6:分析第二段划线句的作用。(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