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延庆县模拟难度:来源:
A.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
B.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子具有能量 |
C.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子具有动量 |
D.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说明在宏观世界里能量是连续的 |
答案
B、光电效应现象、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电效应表面光子具有能量,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故B、C正确.
D、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说明宏观世界里能量是量子化的,不连续.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子具有能量C.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子具有动量D.黑体】;主要考察你对杨氏干涉实验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单个光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
B.曝光时间不长时,光的能量太小,底片上的条纹看不清楚,故出现不规则的点子 |
C.干涉条纹中明亮的部分是光子到达机会较多的地方 |
D.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 |
A.干涉条纹一定呈现等间距,单缝衍射条纹一定呈现不等间距 |
B.干涉条纹一定呈现不等间距,单缝衍射条纹可能呈现等间距 |
C.干涉条纹可能呈现不等间距,单缝衍射条纹一定呈现不等间距 |
D.干涉条纹可能呈现等间距,单缝衍射条纹也可能呈现等间距 |
A.质点P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 |
B.质点P的振幅最大 |
C.质点P的位移始终是最大 |
D.质点P的位移有时为零 |
A.只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相遇才能发生干涉现象 |
B.当雷达波经过迎面而来的汽车反射后频率增高 |
C.只有横波遇到尺寸与其波长相当的障碍物时,才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
D.一列纵波以波速v在介质中向右传播,则介质中质点也以速度v向右运动 |
A.激光的亮度高 |
B.激光的方向性好 |
C.激光的频率、偏振方向几乎相同 |
D.激光的能量集中 |
最新试题
- 1如图所示,两根完全相同的轻质柔软细导线将质量为10g、长为30cm的金属杆AB从两端点悬挂起来,导线竖直,金属杆处于水平
- 2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1)图甲和图乙是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______关系的实验.(2)
- 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4,对角线AC与BD交于O,将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成60°的二面角,并给出下面结论:①
- 4被称为“微生物之父”的巴斯德所做的肉汤实验,证明了肉汤中的细菌是 [ ]A.空气中自然形成的 B.全部产生于空气
- 5下列各组中的物理量,都属于矢量的是( )A.速度、位移、力B.速度、加速度、温度C.位移、力、质量D.加速度、时间、路
- 6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和散文《窗口》,分别展示了他在这两类文学样式上的创作功力。B.国家教委就199
- 7(选做题)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技术中,用人工合成方法获得目的基因的途径之一是:以目的基因
- 8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使我国初步
- 9下列措施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是A.北宋派文臣任知州B.唐设三省六部C.北宋设二府三司D.清朝设军机处
- 10一台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有1320匝,副线圈有36匝.原线圈与220V的交变电压相接,求:(1)副线圈两端输出的电压;(2
热门考点
-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
- 2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_________和__________,总称为领土。领土是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的空间
- 3(10分)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乙酰水杨酸受热易分解,分解温度为128~135
- 4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4—17题。红 土周攀堂女人提着大嘴茶壶上山的时候,夕阳正准备收拾行李下山,黄昏的余威烘烤着男
- 5初中学业即将结束,小强同学根据自身情况,准备报考职业学校,学习他最感兴趣的汽车维修专业,但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批评他太没
- 6如图,质量相同的木块A、B,用轻质弹簧连接,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恒力F推木块A,则从力F开始作用直到弹
-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B.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测定物质中的
- 8【题文】 A={x|x2-3x+2="0}" B={x|ax=1},B包含于A,求a值
- 9(18分)从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影响。材料: 2008年12月13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中国总理温
- 10-Look! The telephone is broken. Someone damaged it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