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B球沿斜面下滑至速度最大的过程中,B球的机械能增加 |
B.从释放B球到A球刚离开水面一半的过程中,A、B两小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
C.在A球再次落到容器底前,A、B两小球和水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
D.根据上述条件可以求出B球的质量 |
答案
A、B球沿斜面下滑至速度最大的过程中,细线的拉力对B球做负功,B球的机械能减小,故A错误.
B、从释放B球到A球刚离开水面一半的过程中,A、B两小球组成的系统,由于浮力做正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增加,故B错误.
C、在A球再次落到容器底前,A、B两小球和水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故C正确.
D、B球沿斜面下滑至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对于A、B两小球组成的整体,根据平衡条件得:
mBgsinα=mg-
1 |
2 |
可知,可求得B球的质量.故D正确.
故选:CD
核心考点
试题【如图所示,A、B两小球由绕过轻质定滑轮的细线相连,B球放在倾角为α的固定光滑斜面上,A球放在装有水的容器底部(容器底部直径足够大).现用手控制住B球,并使细线刚】;主要考察你对机械能守恒及其条件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物体A着地时的速度;
(2)物体A着地后(即静止于地面)物体B沿斜面上滑的最大距离.(设斜面足够长)
A.热气球缓缓升空 | B.树叶从枝头飘落 |
C.掷出的铅球在空中运动 | D.跳水运动员在水中下沉 |
A.先做负功,再做正功 | B.先做正功,再做负功 |
C.一直做负功 | D.一直做正功 |
(1)求A、B两点的高度差h;
(2)求运动员落到B点时的动能EkB;
(3)小亮认为,无论运动员以多大速度从A点水平跃出,他们落到斜坡时的速度方向都相同.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s | 2 |
(1)求小鸟击中A处肥猪时的速度大小;
(2)求小鸟从离开弹弓到击中A处肥猪所需要的时间;
(3)被弹射的小鸟“黄风”具有手指触摸屏幕后瞬时速度加倍的特性.若玩家用与前面相同的速度弹出小鸟,在小鸟飞到最高点时用手指触摸屏幕让其加速,最终小鸟落地时击中C处的肥猪,求AB的距离.
最新试题
- 1用简便方法计算:(1)19×(﹣8);(2)(﹣5)×(﹣3)﹣(﹣6)×3+11×(﹣3).
- 2某工厂和产A、B、C三种不同型号的产品,产品数量之比依次为2:3:5,现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已知A种型
- 3根据要求填写最恰当的是[ ] 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
- 4【题文】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下列关于图中岩层形成与地壳运动及发生顺序的说法,正确
- 5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视野中可看到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如图)。下列有关三种血细胞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成熟的3
- 6如图,梯形ABCD是直角梯形.(1)直接写出点A、B、C、D的坐标;(2)画出直角梯形ABCD关于y轴的对称图形,使它与
- 7【题文】设,则( )A.y3>y1>y2B.y2>y1>y3C.y1>y2>y3D.y
- 8据测算,我国每天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50 000 000元,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15×
- 9已知,则以下不等式正确的是[ ]A.f(3)>f(1)>f(2)B.f(1)>f(2)>
- 10有一份硝酸钾溶液,第一次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第二次又蒸发掉10克水,再冷却到20℃时,析出3克晶体;第三次仍蒸发
热门考点
- 1如图所示,两平行光滑的金属导轨AD、CE相距L=1.0m,导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30°,下端用导线连接R=0.40Ω
-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装璜犯而不校跨跃各行其是B.斯混甘败下风账簿平心而论C.蹉商迫不急待观摩改
- 3—Did you meet Tom at the airport? —No. His plane ________ by
- 4设a1,d为实数,首项为a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满足S5S6+15=0.(1)若S5=5,求S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6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化学原理加以说明的是A.氯化铵和碘都可以用加热法进行提纯B.氯水和二氧化硫气体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
- 7下列哪个区域不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A.大气圈的上部B.大气圈的底部C.整个水圈D.岩石圈的上层
- 8在对某地区的一次人口抽样统计分析中,各年龄段(年龄为整数)的人数如下表所示,请根据此表回答下列问题年龄段 0~9 10~
- 9“嫦娥二号”已成功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18分钟圆形轨道.经过调整后的轨道将是“嫦娥二号”的最终工作轨道,这条轨道距
- 10已知线段a,b和∠α,用直尺和圆规作△ABC,使BC=a,AC=b,∠C=12∠α.(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