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需要测量的量有:______
A、两个小球的质量
B、斜槽末端距地面的高度
C、O点到M、P、N各点的距离OM、OP、ON
D、斜面的高度
②已知球1、球2的质量分别是m1、m2,且m1______m2(填写>,<,=),O点在重锤线正下方,M、P、N为小球落点位置,其中M点是______落点,写出题中要验证的表达式______
Ⅱ某实验小组想测量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所做的功.装置如图2,一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长木板上,右侧栓有一细线,跨过固定在木板边缘的滑轮与重物连接,木块左侧与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长木板固定在水平实验台上.实验时,木块在重物牵引下向右运动,重物落地后,木块继续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图3给出了重物落地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系列小黑点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不计纸带与木块间的拉力.
(1)可以判断纸带的______(左或右端)与木块连接.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计算打点计时器在打下A点和B点时木块的速度vA=______m/s,vB=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要测量在AB段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所做的功WAB,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填入所选实验器材和物理量前的字母)
A.木板的长度lB.木块的质量m1C.木板的质量m2
D.重物质量m3E.木块运动的时间tF.AB段的距离lAB
G.天平H.秒表J.弹簧秤
(3)在AB段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的关系式WAB=______.(用vA、vB和第(2)问中测得的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答案
所以需要测量的量为:A、两个小球的质量;C、O点到M、P、N各点的距离OM、OP、ON;故选A、C.
②实验过程中入射球的质量应大于被碰球的质量,因此m1>m2;两球碰撞后,入射球速度减小,入射球速度小于被碰球速度,入射球落点位置变小,入射球的落点位置在被碰球落点位置的后面,由图1所示可知,M点是两球碰撞后m1的落点,P点是m1碰前落点,N点是m2碰后的落点,小球的速度可以用小球的水平位移表示,因此本实验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是:
m1OP=m1OM+m2ON.
Ⅱ(1)重物落地后,木块由于惯性继续前进,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故纸带向右运动,故其右端连着小木块;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点前后相邻两个点间的平均速度,
故vA=
(6.84+7.48)×0.01m |
0.1s×2 |
(9.41+10.06)×0.01m |
0.1s×2 |
(2)木块在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于木块动能的减小量,由动能定理得:木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Wf=
1 |
2 |
1 |
2 |
(3)在AB段对木块,由动能定理得:-WAB═
1 |
2 |
1 |
2 |
WAB═
1 |
2 |
1 |
2 |
故答案为:I、①AC;②>,球1与球2碰撞后m1的;m1OP=m1OM+m2ON;
Ⅱ、(1)右端;0.72;0.97;(2)G;B;(3)
1 |
2 |
1 |
2 |
核心考点
试题【I.用下图1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两个小球质量不等,半径相等.①需要测量的量有:______A、两个小球的质量B、斜槽末端距地面的高度C、O点到M】;主要考察你对功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先测出可视为质点的两材质相同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m、M及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②用细线将滑块A、B连接,使A、B间的轻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滑块B恰好紧靠桌边.
③剪断细线,测出滑块B做平拋运动的水平位移x1,滑块A沿水平桌面滑行距离为x2(未滑出桌面).
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写出还需测量的物理量及表示它们的字母______;如果动量守恒,需要满足的关系式为______.
(2)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Ⅰ)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目的是______.
A.是为了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B.是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C.可使得细线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
D.可使得小车在未施加拉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Ⅱ)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______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②将小车停在C点,接通电源,______,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
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增加钩码个数,重复②的操作.
(Ⅲ)下表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其中M1是传感器与小车及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v
22 |
21 |
次数 | M1/kg | |v
| △E/J | F/N | W/J | ||||||||||||||||||||||||||||||||||||||||
1 | 0.500 | 0.760 | 0.190 | 0.400 | 0.200 | ||||||||||||||||||||||||||||||||||||||||
2 | 0.500 | 1.65 | 0.413 | 0.840 | 0.420 | ||||||||||||||||||||||||||||||||||||||||
3 | 0.500 | 2.40 | △E3 | 1.220 | W3 | ||||||||||||||||||||||||||||||||||||||||
4 | 1.000 | 2.40 | 1.20 | 2.420 | 1.21 | ||||||||||||||||||||||||||||||||||||||||
5 | 1.000 | 2.84 | 1.42 | 2.860 | 1.43 | ||||||||||||||||||||||||||||||||||||||||
如图1所示是小徐同学做“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装置.他将光电门固定在直轨道上的O点,用同一重物通过细线拉同一小车,每次小车都从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各位 置A、B、C、D、E、F、G(图中只标出了O、G)离O点的距离d分别为8cm、16cm、24cm、32cm、40cm、48cm,56cm. (1)该实验是否需要测量重物的重力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 (2)该实验是否必须平衡摩擦力?______(填“是”或“否”); (3)为了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规律,依次得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请选取其中最合适的两行数据在答题卷的方格纸内描点作图. (4)从图2的图象得到的直接结论是______,从而间接得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