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 |
4 |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距离保持不变 | ||
B.使两物体间距离变为原来的4倍,质量不变 | ||
C.使两物体的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变为原来的2倍 | ||
D.使两物体的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减为原来的
|
答案
Mm |
R2 |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距离保持不变,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
1 |
4 |
B、使两物体间距离变为原来的4倍,质量不变,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
1 |
16 |
C、使两物体的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变为原来的2倍,万有引力不变,故C错误.
D、使两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减为原来的
1 |
2 |
故选A.
核心考点
试题【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到原的14可采取的方法是(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距离保持不变B.使两物体间距离变为原来的4倍,质量不变C.使两物体的质量】;主要考察你对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Gliese581c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比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大 |
B.卫星在Gliese581c表面附近运行时的速度大于7.9km/s |
C.物体在Gliese581c上所受重力比在地球上所受重力大 |
D.行星Gliese581c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平均密度小 |
A.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
B.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引力常量都成正比 |
C.任何两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D.万有引力定律对质量大的物体适用,对质量小的物体不适用 |
A.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成正比 |
B.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成反比 |
C.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D.与行星运动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A.地球的向心力变为缩小前的一半 | ||
B.地球的向心力变为缩小前的
| ||
C.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与缩小前的相同 | ||
D.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变为缩小前的一半 |
A.月地之间的万有引力将变小 |
B.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将变大 |
C.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将变小 |
D.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将变大 |
最新试题
- 1隋朝对北魏以来的租调制进行改革创新,其最主要的措施是( )A.租调负担均比北周轻得多B.农民服劳役的时间明显缩短C.“
- 2下列各组实验,不能说明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A.镁条和铜丝分别插入稀硫酸中B.镁条和铜丝分别插入氢氧化钠溶液
- 3化学合成材料对造福人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下列物质属于合成材料制品的是( )A.纯棉内衣B.不锈钢防护罩C.日常塑料制品
- 4“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最有
-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
- 6下列结构属于骨骼的是( )A.一根肋骨B.一块脊柱骨C.前肢骨D.以上都不是E.以上都不是
-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收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个方面。B.
- 8(1)已知反应及几种物质中化学键断裂时的能量变化如下所示:H2(g)+Cl2(g)=2HCl(g)
- 9向日葵的茎一般都向光生长。这说明生物体能够 [ ]A.进行新陈代谢B.对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C.繁殖下一代 D
- 10完成下面关于《论语》的问题(3分):小题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热门考点
- 1下图为“某沿海地带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2题。1、该海域面积与古地质时期相比,应该是[ ]A.增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甚至像陈独秀这样曾给党
- 3人体的八大系统中,具有调节人体活动功能的是( )A.神经系统B.内分泌系统C.泌尿系统D.以上AB两项
- 4安排3名支教老师去6所学校任教,每校至多2人,则不同的分配方案共有______种.(用数字作答)
- 5人口多、素质差和计划生育两者之间A.人口多、素质差是制定计划生育国策的客观依据B.计划生育国策体现了我们人口多、素质差的
- 6登艾菲尔铁塔,在罗浮宫欣赏名画《蒙娜丽莎》应该去 [ ]A.德国B.英国C.法国D.奥地利
- 7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 8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说明=AOB的依据是 [ ]A.SSS B.SAS
- 9【题文】下列句子按照句式类型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虽董之以严刑
- 10计算:-22-(-3)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