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平距离d后落地,如图所示,已知握绳的手离地面高度为d,手与球之间的绳长为
3 |
4 |
(1)绳断时球的速度大小v1;
(2)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3)改变绳长(绳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变),保持手的位置不动,使球重复上述运动,若绳仍在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断掉,要使球抛出的水平距离最大,绳长应为多少?最大水平距离为多少?
答案
竖直方向上:
1 |
4 |
1 |
2 |
解得v1=
2gd |
(2)设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m.
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3 |
4 |
Fm-mg=m
v12 |
R |
解得Fm=
11 |
3 |
(3)设绳长为l,绳断时球的速度为v2.
有:Fm-mg=m
v22 |
l |
|
绳断后球做平抛运动,竖直位移为d-l,水平位移为x,时间为t2.
有:d-l=
1 |
2 |
得x=4
|
当l=
d |
2 |
2
| ||
3 |
答:(1)绳断时球的速度大小v1=
2gd |
(2)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m=
11 |
3 |
(3)要使球抛出的水平距离最大,绳长应为
d |
2 |
2
| ||
3 |
核心考点
试题【小明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握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绳的另一端系有质量为m的小球,甩动手腕,使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球某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绳突然断掉,球飞行水,平】;主要考察你对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铁块抛出时速度大小;
(2)纸带从铁块下抽出所用时间t1;
(3)纸带抽出过程产生的内能E.
(1)在若要想恰好通过最高点,则此时的速度为多大?
(2)在某次运动中在最低点细绳恰好被拉断则此时的速度v=?
(3)绳断后小球做平抛运动,如图所示,求落地水平距离x?
(1)此时物体相对于抛出点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
(2)该物体再经多长时间,物体的速度和水平方向夹角为60°?
A.运行的时间相等 |
B.落地时的机械能不同 |
C.落地时的速度相同 |
D.在空中任意时刻三个物体的机械能相同 |
1 |
4 |
(1)圆弧轨道的半径;
(2)小球通过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
(3)小球滑到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最新试题
- 1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问题。小题1: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横亘石壁如带”。文
- 2f(x)=x+1,x>04,x=00,x<0,则f{f[f(-3)]}=______.
-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B.C.D.
- 4下列各式中是同类项的是[ ]A.-3ab2与a2bB.3ab与abc C.πx2与x2D.45与4a
- 5已知函数f(x)=sinx(3cosx-sinx).(Ⅰ)求函数f(x)的单调递减区间;(Ⅱ)若A是锐角三角形△ABC的
- 6Don"t forget _____ your parents about your new plan. [
- 7改革开放深入的今天,人们就业的主要渠道是[ ]A.全民所有制单位B.外资企业C.私营个体D.非公有制经济
- 8为发展旅游,我国某旅游公司购买了某国已退役的航空母舰,但必须首先由甲海驶抵乙海,然后续航到我国。读图完成问题。小题1:下
- 9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5.6L,如果一氧化碳的质量为5.6g,则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10“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为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些名言、谚语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
热门考点
- 12010年我国总约为1370000000人,该人口数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A.B.C.D.
- 22009年10月7日电,美国宇航局(NASA)的斯皮策(Spitzer)太空望远镜近期发现土星外环绕着一个巨大的漫射环.
- 3铁酸钠(Na2FeO4)是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新型净水剂,它的氧化性比高锰酸钾更强,本身在反应中被还原为Fe3+离子。
- 4将一枚骰子抛掷两次,若先后出现的点数分别为b,c,则方程x2+bx+c=0有实根的概率为( )A.1736B.12C.
- 5对于反应aA(g)+bB(g)cC(g)+dD(g),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改变压强,则右图适合于哪种情况( )A
- 6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到:“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
- 7某同学在网上看到了如下的图片。假如有一天地球上真的出现了这样的“动物”,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通过A.克隆B.转基因技术C.
- 8【题文】读下边的图表,从广东省两类学校在校生增长变化的情况各写一条结论,就两类学校人数比较的结果写一条结论。(除年份外,
- 9比较Mg2+ 和Mg两种粒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属于同种元素B.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C.它们的化学
- 10如图,已知线段AB、CD分别表示甲、乙两幢楼的高,AB⊥BD,CD⊥BD,从甲楼顶部A处测得乙楼顶部C的仰角α=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