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
答案
【答案】C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代开创了国家的统一局面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成为此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这一制度为秦始皇首创,所以材料中描述“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答案选C,AB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代开创了国家的统一局面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成为此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这一制度为秦始皇首创,所以材料中描述“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答案选C,AB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古代中国人与希腊人,都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
【题文】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题文】(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实行分权和1787年美国“三权分立”实行分权的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历史示意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实行分权和1787年美国“三权分立”实行分权的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题文】(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3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4)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材料一: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3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4)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最新试题
- 12012年我国仍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币的供应和发行量应是多少呢?针对人民币的发行问题,甲乙两同学
- 2仿照例句造句。(1)……不管……还是…… [例句]不管实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造句:
- 3很多城市都禁放烟花爆竹,原因是燃放烟花爆竹时( )①产生有毒气体 ②产生噪声 ③产生粉尘 ④易引发火灾.A.①②
- 4人类目前只发挥了大脑功能的10% ,还有90% 的潜能还没有得到发挥。这说明[ ]A.人类很愚蠢B.人的潜能是巨
- 5Don’t be angry ________ me.[ ]A.withB.inC.at
- 6下列现象或事实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A.浓硫酸、浓盐酸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B.氯水、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C.苯、四氯化碳加入
- 7下面加粗词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A.第二天早晨,他们马上注意到这只来历不名的小鸭。B.惹急了的他气势汹汹地向李
- 8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储氢方法,其原理可表示为:NaHCO3+H2HCOONa+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9写作(60分)阅读下面一则伊索寓言,根据提示写一篇文章。(卷面整洁、字体规范美观3分)一个天文学家常常在晚上到外面去观察
- 10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B.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硫在空气中
热门考点
- 1=" " ( )A.2B.-2C.4D.-4
- 2为探究一溴环己烷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发生的是水解反应还是消去反应,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二个实验方案:甲:向反应混
- 3抛物线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
- 4已知a,b,x,y都是正数,且a+b=1,求证:(ax+by)(bx+ay)≥xy.
- 5设α∈(π,2π),若tan(α+π6)=2,则cos(π6-2α)的值为______.
- 6为了履行国际社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政府决定自2003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CTC
- 7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声音在介质中
- 8读图,完成题。小题1:影响海上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转偏向力 ②摩擦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惯性离心力A.
- 9在“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活动中,小明发现分别使5g的酒精和5g的碎纸片充分燃烧后,被它们加热的
- 10 It rains so _______ that people can _________ go hikin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