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题文】《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C.皇权至上,大权独揽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答案
【答案】C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由材料“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可知,秦始皇大权独揽,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的特点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读图1-图4,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图1、图2判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4分)
(2)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3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4所设机构的主要目的。综合图1~图4,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3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都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并指出其渊源。(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县”设立的意义。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11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施行省制的原因,并分析其得失。(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表是“古代中国主要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简表”。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朝代
制度

郡县

郡(国)县

道州县

路州县

省路府州县

省府县

省道府县
 
A.县级行政机构基本上稳定不变
B.最高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较大
C.可分为郡县、道路、行省阶段
D.行政机构演变使中央权力削弱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4分)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4分)
(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4分)
(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2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