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材料五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1分)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1分)该政策有何影响?(6分)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2分)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5)根据材料五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2分)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答案】(19分)(1)铁犁牛耕。(2分)(2)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1分)重农抑商政策(1分)“重农抑商”政策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6分)(3)认为工商皆本。(2分)(4)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1分) 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分)(5)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两项写一项即可) (2分);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第一问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材料一就是一图片,图片中有铁犁和牛耕,所以主要的耕作方式当然是铁犁牛耕。其实,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就是不根据材料上的图片,也必须知道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就是铁犁牛耕,因为这是教材上很重要的内容。
(2)第二问 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显然是重农抑商政策,不需根据材料也可以得出答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也是不需根据材料,答上一些常见的影响,例如政策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当然消极影响也不能少。
(3)第三问 黄宗羲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如果从常识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要回答黄宗羲在经济上的一个很重要的主张,那就是主张工商皆本。如果从材料的角度来看也不难总结出答案要点:认为工商皆本,因为黄宗羲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4) 第四问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反映的是男子的份内事是耕地,并且还非常勤劳的去耕地,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反映的是女子的份内事是织布并且还非常辛苦的去织布,所以此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特点显然是:自给自足。
(5)第五问“工匠”反映的是雇佣关系,所以经济领域又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现象,而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导致资本主义萌芽。所以“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只能答上生产力的发展。至于“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也已明确指出可以不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职业
自耕农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其主要特征是
A.从农耕文明开始转向工业文明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C.内阁制具备了近代政体的特征D.民主思潮给社会带来思想解放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 ②海禁政策 ③重农抑商政策 ④官营手工业 ⑤家庭手工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于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备受欢迎
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