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中国古代政府历来对商业发展严格控制,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商业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州县数 集市数顺治至雍正州...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中国古代政府历来对商业发展严格控制,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商业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 集市数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 集市数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山东
14    132
42    104
82    527
64    1 126
43    537
74    1 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45    459
19    131
51    545
15    205
43    976
39    511
广东
-     -
72    1 270
71    1 959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答案
【答案】A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时期各地商业集市变化是指在农村的的市场越来越多,而农村的的市场越来越多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在不断的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中国古代政府历来对商业发展严格控制,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商业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州县数 集市数顺治至雍正州】;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1820年GDP在世界上的比重
1830年制造业在世界上的比重
中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英国
日本
28.7%
5.2%
3.1%
29.8%
9.5%
2.8%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唐代诗人姚合的《庄居野行》中写到“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声。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诗反映了当时(   )
A.农村出现经商热潮B.农村萧条土地荒芜
C.国家推行重商政策D.战乱人口大量逃亡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十六世纪中期,明朝思想家何心隐说:“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200年后,英国学者乔赛亚?蔡尔德指出:“以余观之,商人,工人,与农人……实为一国之精华……”。
材料二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地总结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两位学者对社会成员分类的标准,比较两位学者观点的不同,结合所学阐释不同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1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中“革命动力”的划分标准。结合所学,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概括指出“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消失的主要原因。(8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籍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记闻》
材料三 上(康熙帝)曰:“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
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
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
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实行海禁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实行海禁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海禁政策调整后的影响。(8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