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1)依据材料...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2分)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2分)]
材料三: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2分)
材料四: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五: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4)依据材料四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2分)结合材料五,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2分)
材料六: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5)结合材料六,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2分)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2分)
材料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6)依据材料七,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2分)
材料八: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7)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材料八的观点。 (6分)
答案
【答案】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3)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4)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
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5)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
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
(6)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7)观点: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主张“无君”。
背景: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全面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
评价: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虽未在当时产生社会作用,但是其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不难归纳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根据材料二“万历时...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即可概括出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的特点。根据史实,这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3)根据材料三“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和所学知识即可对比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的不同。
(4)依据材料四“...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即可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结合材料五“...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即可说明其产生的主要意义。
(5)结合材料六“...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即可概括出制约皇权的其他力量。结合所学宗法制等知识即可说明其原因。
(6)依据材料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可概括出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7)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八“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概括出其观点,然后一分为二地评价其观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1)依据材料】;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按照惯例,官窑烧制时的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南海I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认为,“南海I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它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包括(  )
① 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                  ② 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 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 制瓷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
A.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B.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C.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D.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兴起和占据主导地位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明中期以后B.春秋战国、唐朝
C.秦汉时期、明中期以后D.隋唐时期、清朝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