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 B.精耕细作 |
C.铁犁牛耕 | D.自给自足 |
答案
【答案】B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的表现有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农田水利、注重农时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古代的中国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的表现有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农田水利、注重农时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古代的中国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核心考点
举一反三
【题文】(26分)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四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宪法结构等;二是民情,即自由的习惯,包括思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三是物质的或历史的环境。
——据Schleifer《关于<论美国的民主>新译本的读书报告》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8分)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4分)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4分)
(4)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治受制于哪些要素?按这一说法分析,民主政治为何在19世纪晚期的法国获得成功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遭遇挫折?(10分)
材料一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四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宪法结构等;二是民情,即自由的习惯,包括思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三是物质的或历史的环境。
——据Schleifer《关于<论美国的民主>新译本的读书报告》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8分)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4分)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4分)
(4)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治受制于哪些要素?按这一说法分析,民主政治为何在19世纪晚期的法国获得成功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遭遇挫折?(10分)
【题文】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题文】清代《女儿经》:“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古代女子受“拘束”的经济因素是( )
A.商品经济 | B.小农经济 |
C.自由经济 | D.市场经济 |
【题文】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 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 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
【题文】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来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最新试题
- 12009年大学开学之际,又一批贫困学生得到银行的资助。商业银行对贫困生的资助属于A.保险业务B.结算业务C.贷款业务D.
- 2列宁在向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发表一次讲话时说:“在国内,农民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说:‘我们不再跟资本家打交道了,我们要同工人一
- 3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图像如图,过y2上的任意一点A,作x轴的平行线交y1于B,交y轴于C,过A作x轴的垂线交y1于D,交
- 4小玲同学在研究“水产生的压强与水的深度的关系”的实验中,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请你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水产生的压强与水的
- 5一般人都是习惯于用右手写字,他们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正确做法为 [ ]A.双眼睁开注视镜筒 B.双眼睁开,左眼注视镜
- 6设二项式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的和为,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为,若有,则等于 A.4B.5C.6D.8
-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任务。材料一: 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
- 8“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②经济
- 9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发近挥自己的想象,以《考试以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 10在下列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话语,使对话完整正确。Jane: Hi , Sam ! Have you just come ba
热门考点
-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①提高道德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 2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担。……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
- 3函数处的切线方程为( )A.B.C.D.
- 4已知cosα=513,求sinα,tanα.
- 5下列各数中,纯虚数的个数有( )个.,,,,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
- 6赏析古诗《望岳》(4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7水平抛出的小球,t秒末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1,t+t0秒末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2,忽略空气阻力,则小球
- 8如图是“马头牌”冰激凌模型图,它的三视图是( )A.B.C.D.
- 9统计概率题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引领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重庆一中聘请了西南师大教授讲授“诗歌赏析”.为激励学生积极
- 101762年,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苏格兰人》刊文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和乔治三世本人,乔治三世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