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 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③阶段发展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实施B.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C.世界市场的拓展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③阶段发展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实施B.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
C.世界市场的拓展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

答案
D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③阶段发展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实施B.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C.世界市场的拓展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主要考察你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945年11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呼吁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主持下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建议由联合国发起召开贸易和就业国际会议。美国此举的真实目的是
A.扩大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B.降低世界各国关税,减少贸易壁垒
C.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发展,推动战后经济发展
D.凭借强大实力,控制世界市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7分)文明交往的意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但表现在新陈代谢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由野蛮状态向文明化上升;而且也呈现出由地域、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异彩纷呈的人类文明史上,有四种文化范围最广,自成体系,光芒四射,它们是希腊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而这四种文化曾在一条路上交融,并被灿烂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丝绸之路。 
——张芝联、刘学荣主编《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二】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即因环境的多样化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这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上述三个文化类型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多方面的交流融合,而气势恢宏的中国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相冲突又相融合的过程中整合而成的。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有人描述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时写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他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照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是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 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纵向的现代化已经经历了四百年的历史,而横向现代化所形成的整体世界的出现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去适应它,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在二十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虽然已经形成,但仍然属于自发阶段。人们还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更没有采取顺应整体世界形成的措施。两次世界大战和三十年代大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整体世界发展规律所造成的恶果。                                    
——杨宁一《20世纪的文明演进》
【材料五】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自己的60多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30年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划分文化类型的依据。(4分)并概括古代中华文化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6分)概括材料中的事实说明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3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有关国家“采取顺应整体世界形成的措施”,并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
(4)请选择材料五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32分)
材料一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一银”对流。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材料二 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在1816年至l870年间形成。当时实行金本位制。通过规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英镑和黄金成为国际货币。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当时的经济实力,逐渐通过战争和殖民扩张确立的海上霸权和自由贸易政策,奠定了英镑的世界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时代。英镑走向全球化,不仅是基于世界对英国经济实力强大的信任,更有赖于英国完善的金融制度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作为“国际支付机构的中心支点”,伦敦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材料三 1944年,美英苏中等44国代表参加的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佥融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把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使美元享有高于其他货币的特殊地位。
材料四 美元的这把头号交椅坐得并不安稳,……随着美国经济的重新走强,欧盟各国的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欧元从无到有,迅速成长起来,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占据了第二大货币的地位,成为美元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未来就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是由区域货币来充当全球货币,那么这种构想下就主要是货币区,就是说欧元会继续做大,亚元区会呼之欲出,那么这两个货币区的成长都会挤占美元区的空间……。”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丝一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4分)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货币进入英镑时代”的原因。 (10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4分)它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结合20世纪70年代史实说明材料四中“美元的这把头号交椅坐得并不安稳”。(4分)“欧元区的继续做大、亚元区的呼之欲出”说明了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44年美国建立的某一国际体系,其根本目的是
A.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B.控制世界黄金交易
C.夺取战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D.建立世界金融的霸权地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