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分别是...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分别是其代表作。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现实环境没能给她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哈姆雷特》塑造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其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指出两部剧作所处时代的共同经济特征。两部戏剧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共同精神?(4分)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分析指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这种扩大反映在中国人选来翻译的西方书籍的类别有了改变。在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这一时期中,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多两倍。”
(2)“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试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4分)
(3)1902年后中国人所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大大超过自然科学和应用方面的著作。试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3分)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历程及特点。(5分)
答案

(1)共同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2分)。精神:人文精神(或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均可给分)。(2分)
(2)鸦片战争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萌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洋务派出于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需要,兴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自然科学著作。(4分)
(3)甲午战争失败及洋务运动***,表明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无法使中国“自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政治、文化运动的需要和推动。(3分)
(4)历程: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3分);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牡丹亭》出现在十六世纪晚期,即明朝中后期;《哈姆雷特》出现在十七世纪初的英国。两部剧作所处时代的共同经济特征是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哈姆雷特的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都体现了以人为中心、追求自由幸福的人文主义精神。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即从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以抵御西方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出于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需要,兴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自然科学著作。
(3)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也说明洋务派 “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不能挽救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一时期,中国人学习西方已经深入到“制度”这一层次;新文化运动主张西方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这些原因导致了20世纪以后中国人所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明显增多。
(4)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被动接收到主动选择的过程。随着对西方认识的加深,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经历了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文化层次,体现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
点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分别是】;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C.中国文化本体论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造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有
①洋务运动的失败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民族危机的加剧          ④辛亥革命的推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阅读下表:
人物
编号
人物
人物速写
人物编号
人物
人物速写

梁启超
号称“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林则徐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硝烟”

李鸿章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魏源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李大钊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办者

曾国藩
创建了“湘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A、B、C、D、四类。(4分)
(2)概述这四类人物所代表的派别对学习西方的态度主张。(4分)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D.维新派和革命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思想潮流更迭快,冲突激烈,说明(  )
①中国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政治力量 ②中国人民不怕失败,勇于探索救国真理 
③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国内政治统治黑暗 ④这些思想潮流对于中国的现实都有局限性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