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5分)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7分)
答案
特点:不断南迁。
原因: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②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③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8分)
(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5分)
(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7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主要考察你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宗主督护制
②赋税负担沉重
③民族关系合理调整
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①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③宗主督护制
④兴办太学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
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
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
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材料一 “……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耶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由是文治兴焉。”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摘编自《元史》
材料二 “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遵用汉法”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说明“汉法”的含义,并分析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6分)
①宗主督护制 ②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
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 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