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指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皋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指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皋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牧为 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今日自强值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
材料三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是以来,欧洲已知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不前进。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的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游泳根的一科。
——(美)斯塔弗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4分)
⑵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自强”与“求富”关系。(6分)
⑶材料三中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5分)
答案
⑴秦孝公的支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执行坚决;变法内容全面并符合秦国国情。(4分)
⑵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经略;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起辅助作用。(4分)“求富”是“自强”约基础,“自强”是“求富”的前提。(2分)
⑶文明: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2分)结果:进行186|年农奴制度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奴制残余。(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信息“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指令”说明秦孝公支持变法;“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皋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牧为 孥。燔诗书而明法令”说明变法内容全面,行之有效;“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说明变法决心坚定,对反对势力坚决打击。
(2)张之洞为近代洋务派的代表,材料反映了其创办民用工业的主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起辅助作用。(4分)“求富”是“自强”约基础,“自强”是“求富”的前提。
(3)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难以抵挡英法代表的资产阶级工业文明,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五步走
第一步:把握试题主旨——总揽全局
1.重要性:紧紧围绕主题,有层次、有梯度地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重要史观:文明史观(高度)、全球史观(广度)、现代化史观(梯度)
3.有试题引言时:细读引言→关键词(时、空、事)→概括主题
无试题引言时:通读材料或细读设问→串联关键信息→概括主题
第二步:明确试题要求——审准设问
1.精读设问:设问表述→关键词→明确设问要求→清楚设问的主题层次
2.常用句式:“根据材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第三步:细读试题材料——提炼信息
1.材料结构:通常包括“正文”和“出处”两部分。
2.重要提示:
◆关注每一则材料的出处(可帮助提示和确定答题方向)
◆重视材料中的省略号(往往隐去答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3.提取信息:
按照设问要求→细读材料→关键句(词)→体会理解→简要整理以备答
第四步:***考点知识——调用所学
1.对应历史阶段: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对应同一历史时期,回忆形成历史概貌和阶段特征(答题的知识依托)。
2.调用考点知识:按照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信息,***考点知识以备答。
第五步:规范文字表述——整洁条理
1.规范化:
◆合理安排答题卷面空间
◆卷面清洁,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框内答题,不留空白
2.科学化:
◆运用历史概念,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多角度,短句式,关键词
◆先概括,后说明
◆1~2分一句话,争取句句能得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指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皋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主要考察你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   )
A.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分)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后果是
A.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实现了富国强兵,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出现了新的阶级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简述商鞅变法的特点(8分)并根据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概括影响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