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阅读下列材料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选择。那时候,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请就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16分)
答案
在当时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8分)另一方面,美国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同时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寻找新的国际关系的平衡(制约苏联、结束越战)。因此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8分)
解析
该题是以中美关系改善为主题来进行命题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调动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回答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时应注意从中国和美国两方面考虑。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在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候,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①孙中山具有真诚的民主革命的精神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③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当时的中国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52年,英国驻广州商贸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数十年之久,并且已经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商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继续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和东南沿海地区    
③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力  
④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著名剧作家老舍在其名著《茶馆》中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李三,他在剧中有这么一段牢***满腹的话:“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呢!”这段文字表明当时
A.帝制废除,天下大乱B.袁世凯当政,民不聊生
C.民主道路,曲折复杂D.军阀割据,战乱不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中写道:“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孙中山的言论主要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B.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C.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D.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热切希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
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
——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
(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
材料五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上海研究资料》
材料六 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