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关于“九二共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达成九二共识的时间是1992年10 月B.达成共识的双方分别是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C.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关于“九二共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达成九二共识的时间是1992年10 月
B.达成共识的双方分别是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C.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根据共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在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召开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其中在1994年颁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所以错误的是D项,其他正确。
核心考点
试题【关于“九二共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达成九二共识的时间是1992年10 月B.达成共识的双方分别是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C.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图反映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②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的发表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6年11月3~5日,在北京举行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次部长会议,这是中非关系史上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在过去的半多个世纪中,中非高层互访达800多起,迄今,中国已同48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新中国领导人与非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握手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万隆会议B.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C.日内瓦会议D.建立联合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C.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

D.周恩来访问印度

 
  
材料二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三

请回答 :  
(1)对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先后时间顺序排列,并指出该材料反映出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为什么是用“恢复”这个提法?(2分)哪些因素使中国得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分)
(3)材料三中图A 的结果怎样?有什么意义?中国政府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什么?图A与图B 之间有什么关系?(3分)
(4)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主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哪方面的成就?(1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重要外交活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三
材料二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乌兰夫《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
材料三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特点(3分)
(2)写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正式确认的标志。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中所述制度在主要目的上的共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一国两制”是怎样协调国家与地方利益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三项制度的创新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②“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清唐甄《潜书•明鉴》)
③“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
④“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根据材料一简述该理念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7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3)材料一、材料二对你有何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