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材料...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材料主要反映了
A.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B.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C.儒学家参政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D.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西汉设立了太学

答案
C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材料】;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4分)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2分)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1分)为什么?(2分)
(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3分)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西班牙是中国在欧洲的好朋友、好伙伴。近年来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交流方面成果丰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2分)
探究问题一          16-17世纪中国—西班牙贸易状况
材料一:天顺(1457—1464年)以后,“市舶权重,市者私行,虽公法荡然,而海上偃然百年,此乃通商明验”。16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特产,以马尼拉(今菲律宾地区)为集散地遍销西班牙本土及其殖民地。中国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贸易关系,就是中国丝绸流向菲律宾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的关系。
——林嘉林《通过明清历史对比,初探中国落后原因》
(1)依据材料,概括16-17世纪中国—西班牙的贸易特点。(5分)
探究问题二         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堂吉诃德》
材料二:海洋冒险的成功推动西班牙出现了短暂的强盛。国内专制王权与天主教会勾结,宗教裁判所镇压一切进步思想与人民的反抗。1605年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堂吉诃德》出版,一年之内竟再版六次。书中疯狂而可笑的堂吉诃德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奴役人,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理想主义的符号。
(2)分析《堂吉诃德》问世时欧洲社会的时代特征。(2分)
探究问题三 工业革命为什么是在英国,而不是在早期大西洋贸易的主导者西班牙发生
材料三: 由于英国个体商人资本不足,有限公司、联合的股份公司、为海外贸易提供担保与分散风险的保险业、筹集资本的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等迅速发展。民间从海洋贸易获得的财富,通过新兴的融资渠道与金融工具大规模流向工业部门,从而为工业准备了金融制度基础。由此导致英国本土各阶层利益占有格局的急剧变化,至1600年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入不敷出,他们所构成的社会上层结构已接近解体的边缘。 
——龙登高《为什么不是西班牙而是英国完成制度原创——兼及明清中国的讨论》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嫦娥奔月”的神话,只能表明人类对大地与月球之间的一种朦胧关系,寄托了人类向往太空的精神幻想。当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才为人类真正认识地球、展开对太空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机械动力、天文观察装置的发明和使用,天体中的一颗一颗行星的发现又为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带来了希望。
材料二: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研究和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材料三:由现代科学理论知道,当年原始的黑色火药制成火箭,尽管可以升空,但绝不能冲出大气层,原因很简单,它的效力太低,远远达不到最低的第一宇宙速度。所以说,没有高效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问世,那么想实现宇宙飞行也只能是一种幻想。多级火箭飞行原理提出、液体火箭发明和应用使得现代火箭技术得以提高。
材料四: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以实现。1957年,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美国急起直追,1969年“阿波罗-11”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请回答:
(1)材料1表明人类对太空研究的科学理论已经形成,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
(2)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在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中有了哪些新的发展?简要分析其发展的原因。(6分)
(3)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后,社交场合“先生”、“同志”的称呼逐步取代了“老爷”、“大人”等称谓。这体现了什么思想的影响?
A.自由B.平等C.博爱D.诚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A.产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
C.生产技术水平低D.生存环境未根本改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