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它与近现代的政治法律有着历史的传承...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它与近现代的政治法律有着历史的传承关系。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规定:根据每年的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官职。第一等级:500 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执政官、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300 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以担任执政官及其他一切官职(司库除外)。第三等级:200 麦斗以上称为“牛扼级”,只能担任低级官职。
(1)材料一划分公民等级的依据是什么?在当时有怎样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二

(2)观察材料二,在通往雅典公民大会的道路上,有几种群体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请写出这几种社会群体。这样的事实说明了什么?(4分)
材料三

(3)材料三(“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治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4分)
材料四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文献的历史地位。(2分)
答案

(1)按财产多寡划分。(2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2分)
(2)群体:未成年人、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2分,写出两个即可)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的缺陷,雅典民主范围是有限的。(2分)
(3)政体:君主立宪制。(2分)文献:《权利法案》(2分)
(4)地位: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前半问,先从材料中提炼其依据:财产权(根据每年的谷物收入),后回答其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后半问,说明财产限制被取消,说明了民主制度的完善;第(2)问,首先要清楚在雅典享有权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所以除成年男性公民以外的其他人就没有公民权,这些人包括未成年人、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第(3)问,国王依然存在且有不利国家大事对应的应是君主立宪政体,最早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是英国,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第(4)问,结合课本叙述回答《临时约法》的地位即可,《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点评: 文字材料题的解题方法:首先是读,这是解题的前提。先读所问,后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一般的材料题信息量大,比较耗费时间,如果一上来就盲目地先看材料,对材料的意思大概也有一定了解,但是再看问题的设置,就会发现已获得的与问题相关的指向性信息不够明确、充分,这样就得回过头再看材料,这种习惯很浪费时间。合理的做法是不妨改成先按顺序,快速地把材料题题的几个问题读一遍,知道了问什么,然后再有准备地去材料中“挖宝”。同时,阅读材料时要注意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往往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其次是找,这是解题的关键。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设问,但都是要求学生“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千变万化的试题要么是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进行设置,要么是它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回答或确定大方向。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从材料与课本的链接处找出相似点。只需确定了材料与课本某方面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但是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材料所给的环境,千万不要自顾自地表演,而忽略了材料要求。最后是答,这是解题的归宿,答题时要注意看分数,低分值的一般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分值大的则要深入分析,详加说明;落笔时文字表达要言简意赅,用语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书写答案时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核心考点
试题【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它与近现代的政治法律有着历史的传承】;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持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1)根据材料一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4分)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宣布,“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这种变化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服从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国两制”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一国两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首次成功运用于解决澳门问题;B.是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确定的方针;
C.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系统阐述;D.20世纪60年代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右图反映的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67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写道:“就长期观点而言,我们根本不能让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听任十亿人口愤怒地在孤立状态生活。”尼克松所说的中国境况得以改变始于(    )。
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日邦交正常化
C.新中国重返联合国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