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二是奇,三是妙。当时有人是这样描写上海的奇与妙的:“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二是奇,三是妙。当时有人是这样描写上海的奇与妙的:“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材料中的“奇”与“妙”所指的事物反映了
A.高架铁路的建立B.水运事业的发展
C.电力与通讯事业的发展D.化学工业的进步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实际是考查近代上海的巨大发展和变化,联系选项,“自来火较月光明”中的“火”应该指的是电力的发展,只有电灯等才会非常明亮。“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中的“德律风”指的是电话,即通讯事业,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重大变化的掌握和理解,这里以上海为例出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核心考点
试题【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二是奇,三是妙。当时有人是这样描写上海的奇与妙的:“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丝等农产品大量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丝的质量提高B.中国茶丝生产迅速发展
C.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的茶丝被外国抢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最主要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成为普遍的社会规范
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明显减少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的这番言论说明他
A.重视礼义教化B.强调严刑峻法C.主张王霸并用D.提倡上善若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