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儒家箴言A.说明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B.说明法律制度是...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儒家箴言
A.说明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B.说明法律制度是解决统治问题的根本
C.体现了“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
D.体现了关爱百姓的民本思想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原始史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为政的关键在于人,材料中的人并非指“人才”、“百姓”,而是强调统治者本人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故选C。
核心考点
试题【《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儒家箴言A.说明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B.说明法律制度是】;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清代书法家笪重光所著《书筏》:“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其书法理论体现了
A.儒家的中庸思想B.道家的辩证观点
C.法家的变革思想D.墨家的尚贤精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中世纪,自然灾害、疾病和饥饿时常降落到人们的头上,现实的苦难与关于“上帝之博爱”的说教严重冲突。因此近代技术革命承担了表现上帝之博爱的责任,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革新常常被看作是基督教复兴的组成部分,其原因恰恰是技术革新减轻了手工劳动的沉重负担。”这说明
A.教会对科学研究的肯定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进步
B.中世纪的科学研究受到了宗教的排斥和鄙视
C.归于上帝的荣耀成为当时技术革命的主要动机
D.基督教的复兴运动是近代技术革新的重要前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中国原有的经济形态遭到破坏
C.耕织分离改变了资源流向和配置
D.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加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2年10月8日哈大高铁进入试运营阶段。哈大高铁、京哈高铁,犹如一条加速跑道,迅捷地串起东北四大城市,连通关内关外,标志着“东北同城”的崭新生活即将开启。这表明
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正逐步形成
D.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近代历史演进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农牧对峙不再成为中国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近代以前,中华民族处于自在的民族状态。历史上中国范围的民族关系,在经济文化趋于一体化的同时,往往出现政治上的分化与隔离倾向。这是与农牧对峙格局密切相关的。农耕地带,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地区;游牧地带,则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数千年交融形成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由于当时在中国范围之外还没有出现一个真正足以威胁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力量,中国各民族尚不能对之有自觉的认识。
西方势力的到来,中国被纳入世界范围之中,表现为农牧对峙形态的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不再成为历史的主题,而让位于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即中国民族与外国民族之间的矛盾。为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中国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变得突出起来,统一性空前提高。中国“大一统”的领土主权意识和整体民族精神逐渐得到自觉的体认,作为中国范围各民族之“共名”的“中华民族”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内求团结,外争独立于世界的一面旗帜。
——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华民族”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