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24分)材料一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24分)
材料一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三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这一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认识人与万物(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看待材料二的观点?(8分 )
(3)概括材料三体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4)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什么?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动荡,人类应该怎么办?(4分)
答案

(1)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或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生产力的发展(或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6分)
(2)不同:材料一强调人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主张,材料二则强调人的感知决定万物(自然)。(4分)
看待:在崇尚原始神灵与自然的古希腊,强调人的重要,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分)但过分强调人的感知,容易产生相对主义、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2分)(答出任意一个消极点都将得2分)
(3)人文主义。(2分)背影:一方面是中世纪的西欧处在基督教神权的反动统治之下;
(4)人的重要(或人的伟大);(2分)珍惜人类的今天,共谋和平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界的运行有其一定的规律,人类不能改变这种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其规律来为人类社会服务,即是体现了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所以此问的答案应该是荀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应从荀子生活的时代来分析,主要从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来分析,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原因入手来回答此问题。
(2)普罗塔戈拉是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反映的是他思想的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用人性对抗神性,否定神的意志,突显了人性的尊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的主观性,而荀子的观点是强调自然规律性的重要,主张人要遵循自然规律然后再征服自然。
(3)材料三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片断,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文学方面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思想核心应该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人文主义”的。由材料中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直接判断出正确的答案来。关于此思想产生的背景,我们可以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来回答,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4)由前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第四问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三则材料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都在歌颂人的伟大。本题的第二个问题是个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可结合当今的世界发现现状与史实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回答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24分)材料一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耐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一战略思想在当时的突出意义在于
A、非洲开始了第一次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B、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  
C、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反对大国霸权    
D、标志中国开始打破外交僵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思想易为处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所接受,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影响了人们创新医药的积极性。该思想是
A.心学B.理学C.佛教D.阴阳五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该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就是美德”,即知德合一;善是人内在灵魂。
——苏格拉底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平衡,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务行。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有何共同点?(8分)
(2)材料三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意义?(6分)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6分)
(4)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但产生的影响却相去甚远,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差异的原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