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下面哪一句歌谣不能反映图片所描绘的那个时代  (  )。A.“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B.“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面哪一句歌谣不能反映图片所描绘的那个时代  (  )。
A.“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B.“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
C.“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D.“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答案
C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现象。A、B、D三项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经济规律的体现。C项注重依靠科技抓生产来致富,是新时代的歌谣。
核心考点
试题【下面哪一句歌谣不能反映图片所描绘的那个时代  (  )。A.“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B.“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C段到D段城镇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三大改造的进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的影响D.国民经济的调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材料二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花八门(  )。
A.明朝   B.清朝C.民国   D.新中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