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根据王恩涌《人文地理...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根据王恩涌《人文地理学》
材料二:“……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似乎给予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尤其是年轻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
材料三:民主、自由、文明、野蛮、团体、脑筋、目的、思想、精神……20世纪初流行的这些新词大都来自日本。素以“开明”著称的重臣张之洞,以反感并力禁使用“日本新词”闻名。一次他见到幕僚路某拟就之办学大纲中有“健康”一次,勃然大怒,提笔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掷还路某。性格倔强的路某,针锋相对地回曰:“ ‘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两人不欢而散。反对用“日本名词”者如张之洞,却也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困扰。
材料四:现在有“世界第一强势语言”之谓的英语,也饱受到其他语言的严重“污染”。2006年《泰晤士报》曾发文评价“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影响。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是二战以来,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这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易位”(6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人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原因。(12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中式英语?(6分)
答案

(1)实质问题: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2分)
原因:①二战后,英国衰落,美国实力膨胀,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2分);②美国确立了以自身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分);③美国科技领先,文化繁荣(2分)。(考生如答具体知识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政治近代化运动展开,西学的传播,中国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促使新名词的产生;(6分)日本近代化进程全面超过中国,对“西学”的翻译远胜中国;甲午战争中国为日本所败后,大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从日本引进“西学”;中日文化相近等。(6分)   
(3)原因: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经济增长快速,对世界影响力增大;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可知语言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两个国家地位和实力的变化,即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由二战后欧洲列强为美国马首是瞻可以知晓。关于原因根本原因是二战后,英国衰落,美国实力膨胀,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其次是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即美国确立了以自身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还有就是科技实力的领先及军事实力的领先。
(2)关于日本名词产生原因首先考虑是甲午战争中国为日本所败后,大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从日本引进“西学”;根本原因还是内因即当时中国国内出现了革新图强的浪潮,根源在于甲午战败,想通过学习人本以富强。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以及革命派的革命运动等。
(3)根本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再者,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影响力扩大;随之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中式英语”,充分体现中国融入世界并影响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影响世界
核心考点
试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根据王恩涌《人文地理】;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孙子兵法》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表明作者的战争思想是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不战而屈人之兵
C.慎战,但不畏战D.避实击虚,攻其必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一个几亿入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的实现了如此困难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一“历史性胜利”是指
A.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实现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完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摘编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