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书评:“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
A.《海国图志》 | B.《新学伪经考》 | C.《孔子改制考》 | D.《新青年》 |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书评:“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A.《海国图志》B.《新学伪经考》C.《孔子改制考》D.《新青年》】;主要考察你对新思想的萌发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008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11月阶段测试13题)在洋务运动中,没有被洋务派列为“夷”之“长技”的是
A.军事技术 | B.机器生产 |
C.科技教育 | D.议会制度 |
(2008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11月阶段测试15题)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安徽省濉溪县200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17题)在学习洋务运动后,小明把洋务运动与赫鲁晓夫改革联系在了一起,其主要依据是
A.都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 B.都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
C.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 D.都没有根除国家旧制度 |
(2008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广东模拟卷六23题)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人被中国人称为“夷”,而从60年代开始,中国人又将西方人改称为“洋”,这种变化从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人由鄙视到崇敬的态度变化 |
B.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随着交往的扩展而正逐步客观化 |
C.中国人已经放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心态 |
D.中国人被迫同化于西方的强势文化之下 |
A.异端邪说,徒坏人心 | B.振工商,立宪法,改良政治 |
C.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 D.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 |
最新试题
- 1They went into the room and saw a large piano standing____ t
- 2如图,已知 AD:AB=AE:AC,AD= 15 cm, AB = 40 cm, AC = 28 cm, 则AE=(
- 3______ my teacher’s help, my English is pretty good now.[
- 4平价商场经销甲、乙两种商品,甲种商品每件售价60元,利润率为50%;乙种商品每件进价50元,售价80元.(1)甲种商品每
- 5两种海绵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混合在一起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同种的细胞相互聚集在一起,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胞膜上的[
- 6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刚出门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7下列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B.氢燃料电池把氢气在氧气
- 8High school ______ covers a lot, including Chinese, Math, Ge
- 9Ca(ClO)2是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Ca(ClO)2中Cl的化合价为A.﹣1B.+5C.+7D.+1
- 10如图,在△ABC和△BAD中,若∠C=∠D,再添加一个条件,就可以判定△ABC≌△BAD你添加的条件是( )。
热门考点
- 1《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斑驳 婉然 风致 幽辟 B、羁鸟 瞥见 婆娑 谣诼 C、罹难 衍期 否泰
- 3在图中,当某商品的价格停留在A点或B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A点时是通货膨胀,在B点时是通货紧缩 ②在
- 4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极广,如柑桔、玫瑰等B.蕨类植物没有输导组织,因此适应陆
- 5先化简,再求值. (1),其中x=﹣1,y=2.(2)4x+[﹣3x2﹣(2x﹣4x2)﹣1]﹣3,其中x=.
- 6下列有关中共七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召开的会议 ②在延安召开③它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
- 7请把下面关于音乐的古诗词补充完整。(1)塞北梅花羌笛吹,____________________。(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 8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危机正在经历一场大地震。历史上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都成功地克
- 9He went to school _____ he was six years old. [ ]A. unti
- 10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