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2)“立国根本,尚礼义不在技艺”
3)“师夷长技以自强” 4)“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A.1)2)3)4) | B.1)2)3) | C.2)3)4) | D.1)3)4) |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张之洞《劝学篇》)下列四项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1)“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2】;主要考察你对新思想的萌发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各近代化 |
A.顽固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材料一 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
材料二 奕䜣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扰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材料三 严复指出:“令成之称西人者,日必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技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严复《论世变之亟)
请回答:
(1) 进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一、二分别代表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各自的不同主张和依据。(6分)
(2) 从材料二、三看.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各自的实践活动是什么?(4分)
(3) 在近代.为什么会出现西学与中学优劣的争论?(3分)
①受传统思想束缚②一时无法对西方技术形成正确认识③全面否定西洋文化④将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洋文化结合起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最新试题
-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A.B.C.D.
- 2(本题满分12分)如图,圆内有一点,过点作直线交圆于两点.(1)当弦AB最长时,求直线的方程;(2)当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
- 3My brother likes eating very much but he isn’t very ____ abo
- 4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婉约派发原地别出心裁貌和神离B.爆冷门嫡孙女陨身不恤振耳欲聋C.水笼头
- 5关于某地(25°N,98°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半球、北半球、高纬度B.东半球、南半球、中纬度C.东半球
- 6计算(x+3)(x-2)+(x-3)(x+3)得( )A.2x2+12B.2x2-12C.2x2+x-15D.2x2-
- 7(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离心率,点在且椭圆E上,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设过点且不与坐标轴
- 8如果5a2b13(2m+1)与-12a2b13(m+3)是同类项,则m=______.
- 9 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阅读材料: 材
- 10如图,已知∠C=130°, (1)当∠AEF等于多少度时,AB∥CD?为什么?(2)你还能添加什么条件使AB∥CD?
热门考点
- 1You shouldn’t leave the door _____when you go out.[ ]A.
- 2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
- 3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请在图中画出竖直向下拉绳子的绕绳方法.
- 4Though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ed
- 5家蚕的发育过程要经过的时期依次是 [ ]A.受精卵、幼虫、成虫 B.受精卵、蛹、幼虫、成虫 C.
- 6已知,如图,点A、B、C分别为DB、EC、FA的中点,若△ABC的面积为1,则△DEF的面积为( )A.5B.6C.7
- 7有人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百团大战打
- 8(2012·德阳)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丙为单质,A、B、C、D、E为化合物,A在食品工业上
- 9目前广东登记在册的各类社会团体共有28500多个,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广东社会团体众多的现象表明( )A.我国
- 10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1-题。1.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