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以下所示摘选自《危机应对: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的目录。它反映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第三章 国民政府的外交对策第1节开展对日交涉,谋求和平解决第2节积极开展...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以下所示摘选自《危机应对: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的目录。它反映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第三章 国民政府的外交对策
第1节
开展对日交涉,谋求和平解决
第2节
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
第四章 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节
国民政府政治上的变动
第2节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
A.七七事变后政府开始调整与中共政策       
B.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继续妥协
C.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全面应对危机
D.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倡导全面抗战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七七事变前,如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就调整与中共政策;B不对,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与中共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D不对,七七事变后倡导全面抗战的是中共,主张广泛发动民众抗日,因此选C.
核心考点
试题【以下所示摘选自《危机应对: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的目录。它反映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第三章 国民政府的外交对策第1节开展对日交涉,谋求和平解决第2节积极开展】;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抗日战争能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国向日本投掷了原子弹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援
C.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摘自《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35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多万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四: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
民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
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
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 摘自《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两者在对待日本侵华的态度方面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三说明什么问题?(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4分)
(4)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蒋介石日记载:“敌人以共产主义为第一对象,希望以本党本人为刽子手,希望国内自相残***,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西班牙,我要严防……对共产党要放宽,使尽其所能事。”据此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材料中所述“敌人”为美国B.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C.蒋介石希望和中共合作抗敌D.蒋介石能以民族大义为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38年5月5日,蒋介石在反思抗战初期战事时写道:“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果尔,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国民政府        
A.发动了淞沪战役以分散日军兵力B.发动了徐州会战阻止日军南侵
C.依靠国联调停维护华北主权D.发动了太原会战以拱卫华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37年10月刊发在《战时画刊》杂志上张乐平的漫画《***鸡儆猴图》,画中的“鸡”代表“上海日军”;“猴”代表“日军部”。该漫画
A.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上海军民的斗志
B.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失望
C.有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D.意味着中国取得了局部战场胜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