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割占更多土地 | B.勒索更多赔款 |
C.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 D.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
答案
D
解析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是资本主义正向帝国主义过度,对外侵略的方式开始转为资本输出,而《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正式一种资本输出的一种方式,这是《南京条约》中所没有的。
核心考点
试题【与《南京条约》相比较,《马关条约》的最大特点是A.割占更多土地B.勒索更多赔款C.增开新的通商口岸D.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反清复明” | B.“扶清灭洋” | C.“扫清灭洋” | D.“反满兴汉”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借机打开朝鲜的门户 | B.企图进而出暴中国东北 |
C.与德国在远东对抗 | D.阻止沙俄势力的南下 |
A.中国妨碍日本侵略朝鲜 |
B.抵制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 |
C.满足日本资产阶级的需要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 |
D.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
1898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援军在鸭绿江的大东沟登 陆;1 7日上午返航时,突然发现敌舰,丁汝昌当即下令迎敌,各舰响起了战斗的警报。 当时我方有镇远、定远两铁甲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平远、超远、扬威、广丙、广甲十兵轮,镇中、镇南两炮船,另有鱼雷艇四艘,计有大小舰船18艘,共31 000 吨。敌方有吉野、严岛、松岛、桥立、扶桑、千代田、秋津州、高千穗、浪速、赤诚、比睿、西京丸等战舰1 2艘,共38 000吨。北洋舰只轮机旧,航速慢,但有两舰吨位比较大,火力强,装甲厚;日本舰只式样新,航速快,但最大的舰只却只有4 000吨。双方舰队装备虽各有优点,但总的来说是敌强我弱。
——章开沅、陈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文,是中国还是日本的装备较为优胜?
(2)假设你是当时中国的将领,你会采用什么战略应战?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你认为与战舰质量是否有关系?还有其他原因吗?试加以说明。
最新试题
- 1下列属于攻击行为的是A.一群雌狮捕食一只斑马B.两只雄盘羊为一只母盘羊而争斗C.羚羊利用角反击老虎的进攻D.雄鹰追击一只
- 2下列命题:①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必将该三角形平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②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另一边的一半;③有一边
- 32010年5月,大蒜、绿豆价格暴涨,网民们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也与极少数经营
- 4Paris is situated _______ the River Seine.A.inB.besidesC.ove
- 5已知等差数列{an}中,a2=4,其前n项和 sn满足 sn=n2+cn(1)求实数c的值(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 6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
- 7美洲国家中,领土濒临三大洋的是( )A.美国 B.墨西哥C.巴西D.阿根廷
- 8下面是分别根据两位名人的事迹拟写的两副对联中的一联,请根据括号中提示的两位名人的事迹分别拟写出下联和上联。(4分)(1)
- 9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A.北非战事的结束 B.盟军西西里登陆 C.墨索里尼政权被推翻意大利投降
- 10— Where are lions from? — ______. [ ]A. They live in the
热门考点
- 1下图所示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一项发明,该发明主要应用于A.造纸B.制瓷C.灌溉D.冶铁
- 2若﹣7xm+4y2与﹣3x3yn﹣2是同类项,则mn=( ).
-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425000=______.
- 4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影”,如“做手影游戏”、“看电影”、“湖中树的倒影”、“用照相机摄影”等.以上词语中的“影”与物
- 5材料一2010年中国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追求认了共同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
- 7下面是“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小题。小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在 (
- 8公路在通过小型水库泄洪闸的下游时常常要修建凹型桥,也叫“过水路面”。现有一“过水路面”的圆弧半径为50m,一辆质量为80
- 9一列长波的波长为30 km,该波从地球传到月球需1.3 s,在这一距离可排满______个波.
- 10在无土栽培中,配制一定量的营养液中含有50molNH4Cl、16molKCl和24molK2SO4,若改用KCl、NH4